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奧遜威爾斯的大國民背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2-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鄭政恆 圖:網上圖片

 今年是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1915—1985)逝世二十五周年,七十年前他開拍的曠世之作《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票房普普通通,只得到一個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直至影片面世三十年後,奧遜威爾斯才再獲金像獎肯定,得最高榮譽大獎。今時今日,《大國民》依然穩佔各式各樣的最佳電影片單,幾十年來未逢敵手,儼然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電影。

 去年底,奧遜威爾斯的長女基絲威爾斯(Chris Welles Feder)出版《在我父親的背影中:女兒回憶奧遜威爾斯》(In My Father's Shadow:A Daughter Remembers Orson Welles)一書,以父女關係開展對這位一代名導的私人回憶,而由他的死亡和葬儀開始再娓娓倒敘細說從頭,一看就知道是與《大國民》眉來眼去,同時將全書中幾位主要人物都介紹出來了。

在我父親的背影中

 基絲威爾斯在第一章引出父親的第二任妻子烈打希和芙(Rita Hayworth),而不是自己的生母Virginia Nicholson。大概是由於母女的關係似乎並不是非常親和,加上基絲威爾斯對烈打希和芙的印象又甚佳,而一般讀者對一代荷里活性感女星都比較感興趣,作家也識趣地不甘後人了。

 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並且與烈打希和芙夫妻檔擔綱的《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 1948)是繼《大國民》又一名作,兩部電影上映之間,奧遜威爾斯還拍了《偉大的安伯遜家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1942)和《陌生人》(The Stranger, 1946),可惜都算不得甚麼佳作,而《上海小姐》公認為黑色電影(Film Noir)的經典之一,影片改編自三流懸疑小說,卻展現出個人自由意志困境的深刻倫理命題,結尾的鏡房槍殺橋段比杜琪峯、韋家輝的《神探》早了足足六十年,難得王家衛也打算重拍《上海小姐》,可惜仍是只聞樓梯響……

 年紀小小的基絲威爾斯當然不知道《上海小姐》暗示的夫妻感情角力,以及影片叫好不叫座的事實,和其後奧遜威爾斯離開荷里活的下場。在她眼中的家庭生活還是一切安好,而且能夠在一大堆明星面前走來走去,她還央求父親讓她在電影中擔任小角一員,結果在《金殿逃龍》(Macbeth, 1948)中如願以償。

 基絲威爾斯的童年和少女生活周旋於不同的地方和人物,但她甚樂於與見多識廣、幽默風趣的父親在一起,和父親共同遊歷歐陸名城,感受父親的愛,期待父親的肯定,活像大明星背後的小粉絲,而按書中的描述,早年的奧遜威爾斯確是一個親切和善、少年得志而且才氣橫溢的俊傑,但後來他的生活似乎日漸紊亂,感情方面更是一塌糊塗,而忙碌奔走和周遊列國就不在話下了。

模稜兩可的天才魔術師

 後來,父女二人由於誤會而疏遠了,在父親的缺席下,基絲威爾斯活得並不非常愉快,但慢慢地也走向獨立與婚姻生活。同時,奧遜威爾斯回到美國,拍出又一黑色電影名作《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 1958),著名法國影評人巴贊(Andre Bazin)在《奧遜威爾斯述評》(Orson Welles:A critical view)一書的終章討論本片,得出了一個適切的結論:「歸根到底,自從《大國民》以來,主宰威爾斯全部作品的就是這種模稜兩可的東西。這種模稜兩可的美學不過是道德觀念的倒轉。」也就是將「基本的善惡對抗說是要倒轉過來的……超凡脫俗的人物是不能用普通的法律加以衡量的。」奧遜威爾斯的世界就是如此善惡不明,「把犯罪表現得崇高偉大」。確實,奧遜威爾斯是一個天才魔術師,他具備令人瞠目結舌的創新技巧(《歷劫佳人》開場的長鏡頭可見場面調度方面的實力),遮蓋了一般的簡單真相,而且以呈現出光怪陸離、顛來倒去的世界為能事,其後在改編卡夫卡小說的《審判》(The Trial, 1962)中也是如此。

 父女終於在1958年於香港半島酒店重逢,但二人仍有芥蒂,當時的奧遜威爾斯還是鬱鬱不得志,當女兒對《大國民》讚不絕口,奧遜威爾斯立時打斷她的話,說道:「《大國民》!天啊,我聽到的盡是那個。你覺得我一生人從未做過其他事情。」八年後,二人才再在紐約相見,當時基絲威爾斯正編輯《大英百科全書》的電影及戲劇條目,固然少不得奧遜威爾斯的傳略,他對女兒說自己相信《午夜鐘聲》(Chimes at Midnight, 1966)是他的最佳作品。「我不能夠形容人們極力誇獎《大國民》,而對我認為是真正大師級作品不說正面說話時的厭煩。」至於這部較為受忽略的電影,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Francois Truffaut)也是讚譽有加,但杜魯福又說過《密謀》(Mr. Arkadin/Confidential report, 1955)才是他「最喜歡的一部影片……奧遜威爾斯在這部影片中施展了他的全部才能」。當然,少數服從多數,《大國民》還是公認的No.1。

人生故事.浪漫故事

 關於奧遜威爾斯的傳記不少,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的《奧遜威爾斯:人生故事》(Orson Welles:The stories of his life)挺有趣生動,他摒棄了大量而煩瑣的生平資料,將他一生視為寓言和象徵,歸入長不大的Peter Pan、集萬人奇思於一身的人物、浮士德式的天才、《黑暗的心》的柯茲(Kurtz)、文藝復興人士、唐吉訶德、莎士比亞筆下的福斯塔夫、《暴風雨》的普洛斯彼羅(Prospero)等八面玲瓏的各種人物形象,折射出奧遜威爾斯複雜而多面的藝術人生。若然不怕作者講得天馬行空,出入古今,其實康拉德論述得甚是精彩,盡見其過人學識。

 《在我父親的背影中》則比較個人和感性,憶述多,議論則少。書中不乏動人的篇章,在奧遜威爾斯死後,女兒與父親生前最後一個女人、廝守二十四年的柯達(Oja Kodar,她應該是奧遜威爾斯的Rosebud了)見面,她們分享他生前種種,當中柯達說——住在意大利的奧遜威爾斯會租用小船,花七或八個小時越過大海探望居於克羅地亞的她,但他不想她知道他的行蹤,所以總是黎明來到,半夜離去。當她期待他出現時,她會坐在海邊的大石上望向地平線希望小船出現。有一天是柯達的生日,奧遜威爾斯前來,在胸前綁上大紅緞帶。他送上一張唱片,裡面是他的情話。奧遜威爾斯死後,柯達每一年生日仍在播放那張唱片,坐在大石上望海,想像如果自己看得足夠長久,會看見他的船駛過來……

 《在我父親的背影中》最終以人們對奧遜威爾斯的愛戴與作品回顧活動作結,對於此書,能編、能導、能寫、能評的多面手彼得波丹諾維茲(Peter Bogdanovich)的書介說得很好,他說「基絲威爾斯從父親的背影走出來,寫下她所知道的這位複雜、矛盾、善變、出類拔萃的男人的一個親密、坦率而且深情、非常私人的寫照。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奧遜威爾斯——一個多面向天才的熱情、動人、時而使人惶惑的一面。」奧遜威爾斯確實是一位多面天才,難免一步步被傳奇化得面目模糊,作品被過度地詮釋拆解,反而在他女兒單純直接、沒有半點兒學究氣的筆觸下,奧遜威爾斯的個人形象終於漸漸變得清晰起來,使我們好像看清楚他一點了。

相關新聞
奧遜威爾斯的大國民背影 (2010-02-05) (圖)
亮相:世界最大的書 將於英國首展 (2010-02-05) (圖)
毛姆的悲哀 (2010-01-29) (圖)
最受歡迎的八本書 (2010-01-29) (圖)
丁丁惹官非 (2010-01-22) (圖)
「丁丁」上銀幕 3D首部曲拍完 (2010-01-22) (圖)
日知錄:溫尼.瓊斯變身漫畫特工 (2010-01-22) (圖)
再見法國 新世界尋味葡萄 (2010-01-15) (圖)
話你知:紅酒益健康 (2010-01-15) (圖)
亮相:倫敦「照片牆」—戰爭的創傷 (2010-01-15) (圖)
節日送禮 現鈔最實際 (2010-01-08) (圖)
話你知:派「利是」習俗 (2010-01-08) (圖)
亮相:7歲的天才畫家 (2010-01-08) (圖)
基隆的風景畫小竅門: (2010-01-08)
佩林 出書求反撲 (2010-01-01) (圖)
山寨版突襲 雪上加霜 (2010-01-01) (圖)
書潮:英國暢銷書作家 J.K.羅琳叱咤十年 (2010-01-01) (圖)
十年暢銷作家排行榜 (2010-01-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