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訊】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見圖)撰文指出,通脹數字顯示美國經濟或超預期反彈,估計今年中國全年出口增長或達到30%,大大高於目前市場平均預測的15%,這對中國經濟會產生一系列複雜的影響,包括經濟過熱、通脹加快等問題,決策層應予關注,及時調整政策。
通脹來自製造業產品漲價
馬駿認為,出口大幅度反彈將加大中國經濟過熱的風險。中國去年四季度GDP增速已達到10.7%,今年首季估計接近12%,明顯過熱。雖然由於基數效應,二季度會下行,但如果出口大幅上揚,經濟可能會在過熱區間持續相當一段時間。歷史數據表明,中國出口增長上行7個百分點,會提高GDP增速1個百分點,所以不能低估經濟過熱狀態在二季度後持續下去的可能性。
其次,製造業產品漲價可能在二月份以後取代食品成為通脹的主要推動力。從08年中到09年中,由於出口大幅度萎縮,中國出口價格(以人民幣或美元計價)下降約10%。到今年中出口量將創歷史新高,出口業的產能利用率也將回升到兩年前的水平,出口品價格也將明顯上升,該行稱在企業調查已經發現此趨勢。近期的PPI和PMI指數中投入品價格指數的快速上升也表明,成本推動型的製造業產品價格上漲趨勢正在形成。
人民幣匯率壓力將續加大
第三是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國際壓力將加大。倘GDP增速達12%,而出口增速也到35-40%時,中國事實上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將面臨更大的國際政治和輿論的壓力。發展中國家將更多地抱怨中國通過匯率政策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發達國家將更多地採用貿易制裁等手段對付中國;國際輿論也將重新出現「中國再次製造國際經濟不平衡」的指責。而貿易盈餘加大,將導致外儲繼續高速增長,加大流動性過剩的壓力和中央銀行對沖的難度和成本。
他建議,應及時將宏觀政策的基調由「寬鬆」調整為「中性」或「審慎」,有利於監管部門名正言順地執行宏觀調控措施,減少政策干擾和執行中的阻力,提高調控措施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在CPI同比增速達到2.25%之前,應該上調利率;以及及時恢復人民幣匯率的彈性,適當抑制出口增長過猛的勢頭,避免在國際上的被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