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茅台酒的產地--貴州仁懷茅台鎮。網上圖片
1959、1960、1961三年困難時期時間,茅台酒合計產量為2,079噸,其中出口139.86噸,1,939噸為中國人自飲。在那個年代能飲茅台酒的當然不是普通百姓。根據茅台酒廠歷年使用原糧統計,這3年實際用糧是2,260萬斤,其中高粱1,085萬斤,小麥1,175萬斤,換算合計1.13萬噸。眾所周知,這3年缺的就是糧食。那麼這1萬多噸糧食是從哪裡來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又是如何?
政府曾下禁煮酒令
茅台酒的產地仁懷縣,1949年前戰事、匪禍、天災、人害,幾乎年年都有。當地老人回憶,遠的不說,民國時期青黃不接的事情,每個村子都遇過,普遍貧窮是事實。而普遍飢餓、大面積死人的事情,好像沒聽說。民間釀酒,自然得遵循災荒倫理底線和災荒市場規則。
1937年,貴州省政府頒布《違背釀酒處罰規則(10條)》。其中,在天災糧食困難期間禁止以糧食煮酒、熬糖、製米漿刮布。「對違禁釀酒者,除將酒沒收變價及封禁器具外,並依釀酒量,按當地酒價,處以2倍以上4倍以下罰金,再犯者,處以4倍以上8倍以下罰金」。
擔任過仁懷政協副主席的周夢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建國前,當地遇上旱澇災害,糧食減產,米珠薪桂,為了民食,政府下令全縣嚴禁煮酒熬糖,禁令森嚴,就是下了窖的沙,也不准翻烤,已烤存的酒不許出售。禁期有時長達一年。
農民多餓傷 茅台瘋耗糧
但是,1959年後的幾年,仁懷只有「餓魂」了。當地文件記載——截至1959年7月16日,仁懷縣有各種病人8,384名,其中浮腫5,335人,佔總人口1.49%。最嚴重的三元、大同生產隊害浮腫的為9%和9.8%。8月4日,縣裡貫徹省委書記周林的電話精神。周林要求:各縣必須抓緊秋收,大力進行愛國愛社教育,把垮了的食堂,用農忙的形式恢復起來。他還要求:教育小隊幹部和社員說實話,超產受獎,瞞產批評,私分者要處理。
周林就是仁懷人。電話內容是周林參加廬山會議期間指示給貴州的。10月17日,縣裡向農民發出《計劃和節約用糧公開信》,信中號召:「忙時多吃,閒時少吃,菜糧混吃。」12月1日,縣衛生科報告:回龍、喜頭、學孔等地11名農民有一個多月沒吃糧食,水腫不消而死亡。1959年年底,當年的茅台酒產量為820噸,比大躍進之初的1958年高出197噸,是1953年產量的10倍以上。同年,國家投資茅台酒廠120萬元搞擴建。伴着農民「閒時少吃」和國營茅台酒廠放開肚量「耗糧」,進入了1960年。
2月16日,縣裡的簡報顯示:全縣發病人數達16,864名,其中浮腫9,073人,嚴重6,141人。1959年12月下旬到1960年2月14日,共死亡3,718人。(一)
■摘自《炎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