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以往守望相助的鄰居精神已不復再。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教學顧問楊家正博士,多年來專注研究香港社會核心價值,透過歷史和電影探討家庭倫理及60年代的香港精神。「物質社會麻醉了香港人的精神。」香港人以往能努力奮鬥、樂天知命,就是因為背後有家人和鄰居支持。但今時今日,市民偏向自私傲慢,只顧自己利益,有些更損人利己,破壞了彼此的信任關係。當一遇到困難便要獨自面對,缺乏傾訴和支援對象,便很容易發生很多家庭悲劇。
「我有多次乘的士被騙的經驗,有些不法的士司機設法行走最遠的路線,企圖賺取更多車資。」楊家正指,香港城市發展快,人多車多,也造就了行騙的機會。「如果香港仍是個小村落,的士司機反而不會隨便欺騙人,因為乘客很容易再遇到他。不只是司機,現在很多人只為了謀取小小個人利益,便損害整個行業的名聲,犧牲了行家的尊嚴和市民的信心。」
他表示,香港不是個別例子,這些罔顧他人利益的思維和行為,在全球社會愈來愈普遍。「人的自私妨礙了和鄰居建立關係,很多人認為就算得罪了鄰居也不太重要,要搬家易如反掌,去到新地方又可以有新的開始。但我記得年少時,鄰居很團結,當晚上聽到門外傳出有人被打劫的聲音,大家都會興奮地走出來協助。但現在除非有人叫喊火燭,甚麼聲音也難以吸引大家行出來。」除了電影外,電視劇等流行文化亦反映香港人的價值觀。
「電視劇《正義靚太》,反映了香港人的錯誤價值觀。劇中主角『靚太』好行公義,但她的親友卻批評及指責她維護正義的行為,令她面對不必要的危險。」楊家正指出,錯誤的價值觀會阻礙願意為正義、為別人利益挺身而出的人,這些不好的轉變是社會的悲哀。他表示,日本和香港等亞洲地區陸續失去原有家庭價值。「我們必須響應家庭核心價值推廣活動,由自己出發重拾對別人的愛、關懷、溝通和分擔能力。最簡單,就是乘公車時盡量讓座給有需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