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三地影人促合作 開創華語電影新紀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最近台灣島內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愈辯愈精彩,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令小記想起月前在針對兩岸三地合拍片問題的座談會上,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朱延平與香港名導吳思遠對ECFA落實簽訂的熱烈期待,「對於拓展中國內地這個龐大市場,現在是最好的時機了。」吳思遠說。 ■文:黃納禧 圖: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提供

香港是最佳溝通橋樑

 吳思遠從事電影行業經年,直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已瞄準大陸市場,也是最早踏進內地推廣本土電影的香港導演之一。他回想,早在20年前他率先在香港成立導演會,為內地及台灣影人紛紛借鏡,使三地的電影工業慢慢走上軌道,然而當他嘗試在香港舉辦三地導演的研討會時,依然因各種政治敏感元素而困難重重。

 「直至90年代中期,當時香港電影已開始衰落,大陸市場卻慢慢興起,讓我們可以開拓一片新天地。」吳思遠指出,關鍵處在於當年「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的簽定。「當時實行計劃之中並沒有包括電影項目,我便向行政長官反映意見,最終CEPA便把電影業也納入其中。」於是,在過去的十數年間,香港電影得以進軍大陸市場,同時也建立了新的合拍形式,「以前所謂合拍片是投資方出錢,導演拍片,拍片後要將整齣電影給投資方。到後來改善後,可以根據投資的比例來分拆,合拍片變得合理,也成為了潮流。」

 吳思遠表示,在這十數年間,香港導演一直有跟內地政府機關溝通,商討合拍片的各種事宜;另一方面,香港導演亦已充分了解到當前的形勢,因而不少都能發揮出自己的獨特性,爭取最好的機會,拍出質素極佳的合拍片,「而這些都可應用在台灣導演以後的談判策略上。」

 在吳思遠看來,無論是政治立場上,還是過去與內地合作的經驗上,香港都可充分擔當溝通兩岸合作的橋樑;除此以外,他更不忘提出當下是關鍵的時刻,「內地最近出了一份文件,說要迅速發展中國的電影事業,不但要做大,還要做強,因此這會是近10年來最好的機會。」,他深信,只要三地影人能清楚分析如何善用當前環境、又如何能在不失個人特色下各展所長,必能開創華語電影的新紀元。

集合三地力量 抗衡荷里活

 身兼導演及電影事業發展基金董事二職的朱延平,跟吳思遠角色相當,是台灣電影業內較早嘗試與內地市場接觸的電影人。他認為,近兩年間的台灣電影有明顯的復甦跡象,而新晉導演亦顯示了充足的潛力,在本土得到了不俗的成績。然而,台灣的導演及製片都缺乏「走出去」的能力。因此,儘管這兩年有看似樂觀的小陽春,但若如此下去,台灣電影必無以為繼。

 「當然,這不單單是台灣的情況,香港其實也經歷了一樣的情況,而內地亦遲早失守。」朱延平直言,兩岸三地最大的對手無疑是荷里活。對此,他連繫起近年台灣新興的電影輔導金政策,「這兩年台灣電影起來了,跟輔導金有蠻大的關係,但事實上台灣政府給錢電影工業多少是出於贖罪心理,因為當初開放了美國電影市場,結果全年票房總收入,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外流荷里活的,台灣片僅佔百分之五,台灣電影垮掉了,就連香港、日本、韓國電影統統都是不賺錢的。」

 「中國內地原來的政策是11月不會上外語片的,但今年卻先後上了《2012》與《阿凡達》,兩齣電影總共收了18、19億票房,對比起前年所有賀歲片加起來才收16億,便可知道今年賀歲片是幾乎全賠的。」朱延平因此指出,必須結合兩岸三地力量,才能抗衡荷里活電影長久以來對華語影業的衝擊。

 相比之下,朱延平直言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事業很值得台灣借鑒。在他觀察之下,台灣電影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成本不足。「儘管2009年魏德聖成功以《海角七號》一片以小博大,終取得5億3千萬的驚人票房,可是這真的只是個『奇跡』。」若要打入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更多市場,他認為還得要依靠高成本製作的電影,如投資近10億的《投名狀》,其成功便可見一斑。

 「去年我們一班導演去了大陸洽談合拍事宜,有幾套已有回聲,如《痞子英雄》的電影版,將會有近1至2億的投資,絕不輸人。我很希望通過三地合拍,可建立更多的資金,希望有一天能見到兩岸三地聯合出版的電影,這絕對是華語電影界的光榮。」

相關新聞
三地影人促合作 開創華語電影新紀元 (圖)
銀幕短打:出水芙蓉與公主病 (圖)
影人影事:侯季然 夢中人 (圖)
啟事:
歷史與空間:當人們互視為異端時 (圖)
來鴻:人生焉能無弦歌
古典瞬間:兩枝奇葩耀千古
詞話詩說:超生培慾
百家廊:飯文化 (圖)
翠袖乾坤:辯 論
海闊天空:博士不如臭皮匠
琴台客聚:宋代的禁軍
生活語絲:徐展堂的孫兒
思旋天地:八十後好青年
記憶後書:五四說孔夫子 (圖)
勞動節.母親節特展 碟上辛勞 背上慈愛 (圖)
瓷碟上的360行 珍貴勞動史 (圖)
賣波羅雞 (圖)
催妝婆 (圖)
設鬼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