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宋代的禁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04]     我要評論

吳羊璧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他要用心安排的事還有許多。老將們釋了兵權,趙匡胤本事再大也不能一個人全管起來,必須換另一批可以由他控制的人來掌兵權。這事也很不容易辦,誰知道別人的真心如何。

 有一個例子說明安排新人選不易。趙匡胤曾經想讓一個叫符彥卿的管軍,宰相趙普一再勸止,說符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復委以兵權。」他的名位已高,可能也有聲望,如果兵權也歸了他,不知會有甚麼結果。但趙匡胤的主意不變,趙普就一次再次地勸諫。趙匡胤說,「朕待彥卿厚,彥卿豈負朕耶。」趙普說:「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趙匡胤沒有話說,默然之後,不再堅持。

 趙匡胤接下來做了一件事,就是大大加強了禁衛軍的力量。

 皇帝一定要有近身的護衛隊伍,這種特種隊伍,前後各代的名稱未必相同。唐代叫做控鶴軍。宋代的名稱比較直接,叫做禁軍。

 宋代的禁軍性質上有頗大的改變。宋代整個軍制是分禁軍、廂軍、鄉兵。禁軍是中央軍,最精良部隊,任務是「守京師,備征戍」;廂軍是州一級的兵,守在地方鎮上;鄉兵是地方上最基層的兵,在民戶中選出或招募,「以為所在防守」。這樣三層結構,互相呼應,「使之內外相維,上下相制,截然而不可犯者,是雖以矯累朝藩鎮之弊,而其所懲者深矣。」(宋史.兵志一)。

 這是總結了過去各朝地方軍隊(藩鎮)太強,無法駕馭的缺失。尤其是上承唐代,唐朝就是因藩鎮之亂結束的。不過,最強的力量在中央禁軍,禁軍除了選取最精壯的士兵,嚴格訓練,數量一定也要很多,才能夠除了「守京師」,還能夠出去「征戍」。

 禁軍的兵額,慶曆(宋仁宗)時可能最多,達到「禁軍馬步八十二萬六千」。《水滸傳》上寫,林沖武藝高強,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八十萬,是有根有據的。

 八十萬禁軍不可能完全駐在京城開封,但開封府界也有六萬二千人。其餘分在京東(五萬多)、湖北(一萬多)、河北(七萬)等等。在指揮系統上,皇帝在中央自然是要控馭一切的。

 禁軍有那麼多,一定要分別由多名高級的將領來統領,中央又統領他們。他們之間不容易隨時交結來往,「黃袍加身」的事件就不易再現。這應該是趙匡胤的內心打算,當然他是不會明說的。不過事實上是形成了這樣的格局。

 宋代的皇帝學習兵法,似乎也成為傳統。熙寧(神宗)年間,曾經研究諸葛亮的八陣法,讓邊疆將領學習。並且「相度地形,定為陣圖」,傳授給邊將。宋神宗還對陣圖發表了意見,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變化,要有「奇正之變」,「五陣之變,出於自然,非強為之」。又提出行軍時不能無「行陣之法」,要學唐李靖三人為隊,行軍結隊,「三人為一小隊,九人為一中隊」等等。他的意見是不是完全中肯,現在不易討論,但可見皇帝很關心兵法,能夠說出一些要點。

 宋代皇帝抓軍權,這個傳統,至少是果然避免了再有黃袍加身事件的出現。但是當後來金人入侵的時候,卻又一敗再敗了(也有勝仗,也有局部的軍隊打得出色)。那又是甚麼原因,說來自然又是一個大話題。《宋史.兵志》總括的說法是:「承平日久,武備漸寬」,「將驕士惰」,「崇寧、大觀間,增額日廣而乏精銳,故無益於靖康之變」。靖康之變,把皇帝也抓去做俘虜了。

相關新聞
三地影人促合作 開創華語電影新紀元 (圖)
銀幕短打:出水芙蓉與公主病 (圖)
影人影事:侯季然 夢中人 (圖)
啟事:
歷史與空間:當人們互視為異端時 (圖)
來鴻:人生焉能無弦歌
古典瞬間:兩枝奇葩耀千古
詞話詩說:超生培慾
百家廊:飯文化 (圖)
翠袖乾坤:辯 論
海闊天空:博士不如臭皮匠
琴台客聚:宋代的禁軍
生活語絲:徐展堂的孫兒
思旋天地:八十後好青年
記憶後書:五四說孔夫子 (圖)
勞動節.母親節特展 碟上辛勞 背上慈愛 (圖)
瓷碟上的360行 珍貴勞動史 (圖)
賣波羅雞 (圖)
催妝婆 (圖)
設鬼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