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彭礪青
作者:蘿拉.吉普妮斯
出版:行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16日
定價:港幣93元
一看到《反對愛情》這個標題,心想,我們一直等待這樣主題的書實在很久了,為甚麼我們依舊順從社會意識形態給我們灌輸的信念:另一半劈腿就是不幸,而有外遇就是許多人心中最不道德的事?難道兩個人的愛情真像柏拉圖主義者或浪漫派所塑造的永琝庤H,還是可以配搭上一種後現代主義的遊戲態度?正如瑞蒙.卡佛的小說名稱所標示的問題:「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又在談論甚麼?」「反對愛情」不單是個引人入勝的口號,它的背後還蘊含對現行文化的批判態度。
這也反映出信念和現實的落差,作者指出,在伴侶之間,單是至少有一次不忠經驗的就佔了兩至七成左右,而美國本土的離婚率竟高達50%,這是一個極度「性開放」、但又牢固守護基督教婚姻倫理的國家,而對一夫一妻制最庸俗的辯護往往出現在電視肥皂劇及各種媒體文化裡。正如保守知識分子艾倫.布魯姆的批判,今日流行文化對愛情價值觀的渲染,源自盧梭視浪漫情愛為靈魂救贖的想法,然而浪漫主義這種高舉個人性的態度,在盧梭以前並不常見。在古希臘,人們甚至視戀愛為一種危險,而家庭必須好好管理,提防發生阿伽門儂被妻子與其姘夫合謀殺害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然而我們的戀愛觀承襲自這些浪漫派,而愛情,正如佛洛伊德學說所要闡述的,「無法完全消除人們與生俱來的欠缺感與分離創傷」,從另一方面來看,愛情的目的就是彌補個體「存在於世界裡」所感受到的缺欠感,就像柏拉圖《會飲》裡的比喻:雌雄同體的兩半要尋找另一半。但欲望往往伴隨而來,按黑格爾的說法,欲望的對象永遠是對方回饋的欲望。啟蒙道德觀揭開了古代習俗的面紗,同時解放了人的欲望及欲望得不到滿足時的失落,加上戀愛心理學及各種現代人的自由,單身、放蕩被視為不健全人格,理解對方心理成為戀愛者的義務,傳統家庭維持生計及傳宗接代的責任被刻意忽略。要不平淡似水,要不放浪形骸,這兩種態度似乎暗示蚢儱R情至上觀的反抗。
今日戀愛已成為一種技術,這正好與盧梭「回歸自然」的呼喚相反,透過首飾、時裝、鮮花和美食,它已經與商品價值綁在一起,吉普妮斯透過文字讓讀者發現,它與人的無窮欲望是相通的,它同時又與規範言語及行為的禁令掛u,後者往往就是欲望的附屬物,譬如每天必須打電話給對方、生日必須送禮物等。這些禁令的必然性卻又破壞雙方的關係,作者不無諷刺地指出,相處得好的伴侶往往成功地內化這些互相操作型禁令,就其變成習慣,現代戀愛倫理成了傅柯式的規訓。
《反對愛情》的作者就挑這老掉牙的權威價值來批判,這本書充滿豐富的人文典故,文字迸發蚗H想與幽默感,吉普妮斯帶領讀者遊歷古今的戀愛文化,以文學語言詮釋戀愛的病態本質,描繪出雙方的執荂B癡迷、爭拗,甚至偷情者的內心起伏,配合大量新聞、媒體節目及統計。她能夠捕捉雙方在日常相處中的各種心情,加上獨特的形容詞和抵死的嘲諷筆觸:例如她將熱戀中的「幸福感」形容為與「強烈的性覺醒」同義,道出熱戀感覺其實不代表變換生活的慣性,而只是因為一種感情令你重新打造世界而已;又例如她認為「通姦」會改變一個人的時間觀念。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為「愛情叛教者」一辯的最關鍵論點:偷情其實是一門藝術,因為偷情的意義就像杜尚視尿壺為藝術品一樣,都是以驚世駭俗的行為藝術反抗牢固的傳統,重新調整了原來的社會秩序。也許偷情是逆反中產階級庸俗道德的最佳途徑,雖然它要求人們冒險亦危機四伏,但或許對原來乏味的婚後生活具備休克療法的作用。
作為媒體文化研究及性別研究方面的學者,吉普妮斯對女性自我形象塑造展開了根本性的批判,《女性感興趣的事情》(The Female Thing: Dirt, envy, sex, vulnerability)堪稱這方面的代表作,此書從兩性鴻溝展開論述,作者認為女性的自我認同其實建基於幾種「感興趣的事情」。而《反對愛情》所討論的問題其實亦有多少相通之處,因為「愛情」也是一種「女性感興趣的事情」,它不是指引導女性走向對方,而是引導女性走向內在自我。既是這樣,偷情與忠貞的愛情其實只是一幣兩面。吉普妮斯重新解構女性意識和戀愛文化,極具創見,而《反對愛情》也讓讀者透過充滿幽默感和人文思考的文字,看清戀愛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