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雨 來自香港的北大美學博士生
京城6月,雲淡,風輕。一場雷雨過後,空氣格外清新。車子逕直朝北京西郊門頭溝東南部的潭柘寺奔去。一駛出五環,平疇萬里,極目天舒。
不為燒香 感受終古
「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唐代改稱龍泉寺。清代康熙賜名為岫雲寺,然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來潭柘寺,不為燒香,只為感受深山禪寺那終古的靜。
蜿蜒小路把車子引入山的心腹,逐漸嗅到山野瀰漫着的雨露氣息。沿途偶爾看見農民擺賣柴雞蛋,還有很多結着不同果子的樹。朋友告知,每年夏秋水果成熟時,城中人就會驅車到果園採擇,李子、蜜桃、士多啤梨……品種繁多,價錢當然比在菜市場賣的貴。
皇帝朝聖地 清代最鼎盛
抵達潭柘寺已近黃昏,遊人多已散去。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9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形環護,宛如9條巨龍拱衛着。山門前兩棵粗壯的古松,展枝蟠據,正欲騰霄。大雄寶殿為重簷廡殿式,掛有乾隆手書的「福海珠輪」橫匾,兩側4條鍍金劍光吻帶為康熙御賜。
金熙宗之後,各朝都有皇帝到潭柘寺來進香禮佛,撥出款項擴建寺院。至清,潭柘寺在土地財產、宗教地位、政治影響都達至全盛時期,成為京城規模最大的皇家寺院。
故宮縮影 體驗建築美學
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故宮的縮影。據說明初修建紫禁城,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潭柘寺體現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以中軸線貫穿,左右兩側對稱,整個建築群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建築形式包括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變化多端而法度井然。
庭院正中有兩棵參天銀杏。據說每有皇帝登基,銀杏就會長出一株新幹,歷千年後幾乎成林,故被乾隆封為帝王樹。寺院東路有一座方形流杯亭,巨大的漢白玉石基雕有彎曲的蟠龍形水道。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沿着遍植修竹的石徑,信步到供香客品嚐禪茶的小院。幾株盛開的牡丹和玉蘭,還有雪白的丁香,閒坐其間,矮簷外若隱若現的連綿遠山翔過歸鳥。合上雙眼─輕風吹拂,葉片掉落石上,蟲子開始低吟。
忽必烈女 墓立寺內
寺門外有上下塔院。撥開橫生的枝椏來到一座佛塔前,細辨破敗的碑文,原來是元世祖忽必烈女兒妙嚴公主的墓塔,她為了替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終老寺中。放眼望去,一座又一座墓塔靜立斜陽,證悟歲月的空相和歷史的蒼涼。
晚上到農家吃野菜餃和蘑菇燉柴雞。回程時風雨乍來,小徑隱埋在漆黑的深山中,彷彿墮入一片渾沌的太古。不知同行的友人,參透了幾許禪機? ■pku6166@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