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黃清霞 好劇如同燉翅烹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01]     我要評論

文:尉瑋 圖:受訪者提供

 說起「黃清霞」這個名號,大家會聯想起三個詞:翻譯劇、海豹劇團,還有,「好好火」。

 黃清霞六十年代來到香港,於港大英文系畢業後到英國修讀戲劇,後又回港於港大任教並開始導演生涯。1978年,她與數位朋友成立「海豹劇團」,主要演繹西方古典翻譯劇。雖然劇團於1989年退下前線,但「海豹」那種學院派、一絲不茍、味道純正的翻譯劇表演風格一直是香港劇壇令人驚艷又難以重現的獨特風景。

 問黃清霞為何那麼鍾情於西方古典翻譯劇,快七十歲的她快人快語,豪氣不減當年,「因為我是老人家。我1963年來香港,那時的話劇多用白話來做,做中國的戲,《雷雨》啊等曹禺的作品。我是英文系的學生,知道有好多好東西是英國人、美國人、歐洲人寫的,但那時的觀眾很難看到原著,唯有做翻譯劇讓他們知道這些東西。之後我去英國讀書,接觸更多西方的戲劇,回來又教戲劇,創立了海豹劇團,要介紹翻譯劇。現在,我的學生張可堅在『劇場空間』也是喜歡做翻譯劇。現在和八十年代劇場有何不同?現在的人不喜歡劇本,喜歡做自己的事情(原創),他們不喜歡字,不尊重台詞,就喜歡匝匝跳!」

 做學生時,她最喜歡的劇作家是莎士比亞與品特。「喜歡莎士比亞是因為怎麼有人可以寫那麼多不同的東西;喜歡品特則是怎麼有人那麼新鮮。」啊,對了,她還喜歡契可夫,所以2006年重燃戲癮,找來老海豹成員的重出江湖之作,選的就是契可夫的《姊妹仨》。

 黃清霞做翻譯劇,最重的是劇本、台詞、演員舉手投足間的規範和修養,難怪大家說她的作品,最有象牙塔中的purity。她自己也說,香港的劇壇,唯有曾經的海豹,和現在的劇場空間還是用這種最純正的方式去排翻譯劇,許多其他的作品,都只是借用經典的名字,「改到阿媽都不認得」。

 「做翻譯劇,首先劇本很重要,翻譯也很重要。所以這麼多年我只和一個人合作,那就是黎翠珍教授。她很明白西方的文化,自己的中文也很漂亮。然後導演也要很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我看過一齣品樣的劇,不說是誰導的,導出來你以為是香港劇。那就像英國人做曹禺,很怪相。」

 「我也到北京看過人藝的戲,看他們用普通話做翻譯劇。他們很有趣,戴上假髮,粘上鬍鬚,扮相好鬼佬,但是外表像,也還是不明白那個文化。我很年輕的時候做過曹禺的《原野》,覺得是很大的失敗,因為我不明白那個文化,那是六十年代,也沒有辦法去北京參考。做出來覺得那個味道全部都不對的,之後我不敢再做曹禺的東西,現在都是,始終覺得未能掌握那些東西。我在北京看過人藝的《茶館》,之後又看香港話劇團做,真的覺得差好遠啊,沒有味道。」

 文化背景很重要。今年她看北京導演林兆華的《老舍五則》,雖然聽不懂裡面的北京土話,也未能全部理解台詞的話外之音,卻已經連連叫好,只因那裡面老舍與老北京的味道很濃很對味。最近香港話劇團也排演了不少西方經典,如卡謬的《卡里古拉》或是正在上演的《魔鬼契約》,黃清霞直說話劇團的表演不是她那杯茶,做翻譯劇太膚淺、太表面,徒有大場面和華麗佈景。

 其實記者一直覺得奇怪,香港華洋雜處多年,做翻譯劇豈非大有優勢?但現今的市場,若只是用最古典純正的方式演出,沒有聲光電齊聚,沒有奇情改編或誇張演繹,票房難逃慘敗命運。黃清霞的話一語中的:「鬼佬覺得我們中國人不懂做,中國人也覺得為甚麼我們要看鬼佬戲,所以很難討好。」

 加上整個社會人心浮躁,演員也急功,同期排二、三部戲的大有人在,再不可能像「海豹」當時的演員般,著力培養修養、好好練氣讀台詞。面對此情此景,黃清霞備覺無奈:「就好像你不練氣又怎麼去唱京劇呢?」

 要做味道純正的翻譯劇,是慢功出細活,黃清霞形容以前做海豹的劇就像燉翅煲海參,少一點心血都不行;至於這次的《命中煮定》,則是炒粉面,訓練沒有經驗的學生參加表演,很快就要上桌。「他們算好的了,被我罵到死,都還有心機練。」

相關新聞
泰德十年 (圖)
黃清霞 好劇如同燉翅烹參
命中煮定 (圖)
活動推介:懷緬舞蹈劇場大師翩娜.包殊(1940-200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