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衍榮
由南天門進紫金城後便是靈官殿長廊,長廊上懸有木質橫匾,楷書「聖恩普沛」。這裡幽暗陰森,鬼氣襲人。靈官是道教中鎮守山門、監壇護法之神,司掌天上人間糾察之職。設置在登臨金殿之前的靈官殿,對朝拜者進行最後的精神洗禮,顯然具有特殊意義。
出靈官殿長廊,開始攀登「九連蹬」。手拉鐵索,經過艱難的九轉環迴,最後登上數百級石梯,眼前不禁為之一亮!「看,那就是聞名中外的金殿了!」
循著導遊的手指看去,只見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式建築,聳立在天柱峰絕頂之上,金光閃閃,名不虛傳。殿外簷際迎面懸著一塊蟠龍斗邊鎦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分外奪目。毫無疑問,金殿是武當山的象徵,也是武當山成為朱氏皇家道場的標誌。
金殿整體為銅鑄,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正脊兩端鑄龍對峙,邊脊陣列海馬、金等瑞獸。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構成重簷底殿式屋頂。這種建築規制,屬最高等級,為皇宮專享。
殿內神壇供奉著真武大帝的坐像,身軀魁梧,法相莊嚴。當年為了塑造這座真武神像,也不知殃及過多少工匠。儘管他們技法高超,神像塑造得惟妙惟肖,但都不能令朱棣滿意,甚至龍顏大怒,充軍、流放,乃至殺頭的大有人在。後來是一個朝鮮族工匠終於開竅,洞悉了朱棣的心思才最終解決問題。因此,這位「真武大帝」,實乃「真武神,朱棣像」是也!「真武」左右分別為金童捧冊,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鞏衛兩廂。神像均為銅鑄鎏金,刻劃細膩,性格鮮明,生動傳神。壇前設香案,置供器,一盞長明燈燭苗紋絲不動,據說600年來從未熄滅過。
金殿為朱棣親自監造,經京杭大運河轉道長江,再由縴夫溯漢水運抵,工程艱巨自不待言。殿身自重達百餘噸,僅黃金就用去了兩千餘両,構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鎦金,結構緊密,嚴絲合縫,雖歷經600年風雨雷電,酷暑嚴寒,至今仍輝煌如初,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之璀璨明珠。
金殿前面還有兩座保存完好的銅鑄亭,一名「金鐘」,一為「玉磬」,兩側有籤房和印房,供朝山進香之人抽籤,加蓋神印。金殿後面是父母殿,供奉著真武大帝的父母。
金殿前廣場立有一石碑,名為「武當之巔」。我來到這塊雲端碑前,極目遠眺,只見群峰猶如小島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忽隱忽現,天際雲海繚繞,縹緲虛無,地上萬壑林濤,驚心動魄,真可謂乾坤在掌而氣象萬千!幾乎就像戲劇一樣,圍繞高潮迭起的天柱峰,朱棣下令大興土木,在前朝基礎上武當山共建有太和宮、紫霄宮、南嶽宮等開端發展的9宮、9觀、36庵堂、72嶽廟、39橋、12亭等33座建築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這還不夠,到了嘉靖手上,又大肆擴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傳說中的「仙山瓊閣」意境。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我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展覽。
「武當之巔」石碑,不過武當山煌煌大作的一個標點,似乎是無足輕重,但你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它彷彿我們常說的文心文眼,隨時都在提醒你那個無處不在的文章靈魂。當我們津津樂道武當山的「道教文化」時,當我們陶醉於這份不可多得的絕代「世遺」時,甚至當我們伸手採摘雲朵飄飄欲仙時,不知是否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600年前,僅僅為了一人的皇位問題,就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甚至殘殺無辜,歷時十數年,耗資不計其數,修成這麼一個所在,如此這般,這哪是搞的什麼道教?!分明打鬼借助鍾馗,又玩了一回掛羊頭賣狗肉的把戲罷了!
說到這裡,事情再清楚不過了,所謂「大嶽」,只不過是朱棣們的皇家「大嶽」,說穿了就是強權生造出來的「大嶽」,是他們的一廂情願,與中國的百姓沒有任何關係,百姓們也似乎從來就沒有認同過。要不然,何以到了清代以後,知道武當山叫什麼「大嶽」的會寥寥無幾?正如那首《好了歌》所傳唱的樣,「大嶽」在明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中,早被「荒塚一堆草沒了」!這也充分說明,封建統治者,不管你手腳做得怎樣足,包括朱棣那種「去『建文』化」之類的「去××化」,力氣花得如何大,這種「草沒了」的命運,最終是注定逃不掉的。所謂「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不過是癡心妄想。因此,儘管封建統治在中國十分漫長,也曾貌似強大,但隨著其軀體的日漸腐朽並最終被推倒,其陰魂徹底退出歷史舞台也是遲早的事,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想到此,我胸中豁然開朗,淤積多日的陰霾頓時散去,渾身輕鬆,心頭湧起一股欣然快意。
我想,任何人來到這個地方,都難免和我一樣,不是浮想聯翩,便是感慨叢生。因此,我悄悄留意了一下同伴們的表情。一路上大家沉浸在心情複雜中,始終都一言不發,那麼,此時此刻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是仰慕既久,不虛此行,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或者兩者兼具?或者……我實在猜不來,但有一點恐怕是沒有多少疑議的:相同的時空,不同的夢想,構成繽紛的世界,這或許就是我們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