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前任總監呂豐雅,曾在就任初期寫過一個7年計劃。計劃中,創意中心要到第四年才開始營利,他做了4年零2個月便辭職,交到新任Lillian(侯婥琪)手上時,已經是一個可以走路的「稚童」。從事藝術行政管理工作超過10年的Lillian,在上任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態度謙和。記者難免要拿她和前任比較,她則抿嘴笑著。還沒有做的就先不要說,這既是她的職業訓練,也是她的性格。
我了解藝術家
她從不覺得和藝術家之間有難於溝通的地方,「我很了解藝術家,他們對藝術的創作是滲透到血液裡的,他們需要的是空間和尊重。」Lillian自己也是唸藝術出身,大學在英國修音樂學,理論涉及的範圍廣泛,從作曲、編曲到藝術史,可以滿足她的好奇。她也喜歡彈鋼琴,只是「從沒有想過在舞台上表演。」那個時候,文化產業概念還沒有在香港流行,所謂的藝術行政也許與平常的文職無異。
她的第一份工是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的私人助理,後來去了正在籌建中的香港藝術發展局,負責藝術項目的審批和撥款,才有機會了解所有的藝術種類。印象中,那幾個人、幾張桌子,就構成了推動香港藝文界日後發展的政府力量的雛形。「當時還在為藝發局所扮演的角色定位,所以每天都有很多的討論,也經常舉辦公眾諮詢。」
平衡非難事
從1999年開始,藝發局推出3年資助計劃,一心要發展出香港的旗艦藝文團體,於是有了後來的「進念」劇社、城市當代舞蹈團、香港話劇團等等。
「現在很多商業機構很爭取同藝術家結合去做一些事情,當然他們有商業的出發點,但藝術價值也是很重要的考量。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
Lillian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平衡」,「藝術行政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平衡藝術家與政府或其他管理機構中間,我倒是從來沒有覺得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當初她選擇離開一份私人基金會的管理工作,也是看到如果當某一方的決定權過大時,勢必會牽制另一方的發展,儘管那也許是另外一條道路。
營造藝術有機環境
她給自己在藝術中心的任務,是做好更深層的藝術拓展工作,即是一方面加強藝術家在中心的歸屬感,讓他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更多,從而產生一個有機的氛圍,另一方面,她希望能和周圍的社區環境做更多的結合。「本來石硤尾保留了很多香港本土手工業的記憶和文化,如何能他們走進我們的藝術家,也是讓藝術更有影響力的方法。」
「其實所謂創意並不一定指有型的創作作品,能夠靈活的解決和處理問題,也叫創意,我自己願意成為這樣的人。」 ■文/攝:梁小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