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改革開放30年,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演變成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圖為深圳地王大廈和深圳發展銀行所在的鬧市。資料圖片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趙鵬飛、唐苗苗深圳27日電】廣東三大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昨日邁進30而立之年。今年年初,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見圖)為三大特區拋出了三道問題:「三十而立」立起了什麼,靠什麼實現「三十而立」?迎接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能做什麼?未來30年特區再幹什麼?懷揣這三道題,廣東社科界的20多位專家組成課題調研組,奔赴3個特區和省直有關單位開展調研,並多次舉行專場研討會。幾易其稿,一份題為《廣東經濟特區30年改革發展調研報告》,終於在特區成立30年之際出爐。報告不僅回答了汪洋的「三問」,全面總結特區30周年的成敗得失,也為深珠汕特區下一個30年作出了全新的定位。
匯集了廣東社科界20多位專家心血智慧的《廣東經濟特區30年改革發展調研報告》指出,過去30年,「經濟特區」承擔了「試驗田」和「窗口」的作用,為摸著石頭過河並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承載了意義非凡的歷史重任。如今,廣東在中央支持下為三大特區的下一個30年,作出了明晰的定位:深圳特別是前海地區,以全面借鑒香港管理模式為突破口,承擔綜合改革實驗重任;珠海把橫琴島作為切入點,為粵港澳全方位對接與合作提供經驗和樣本;汕頭融入珠三角、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同時,在南澳島實驗和尋找新的改革舉措與動力。
專家提未來30年發展總目標
回顧特區建設30年,該報告總結30年來廣東經濟特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結構優化、提升國際化水平、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基建及城市功能提升、社保體系發展、思想觀念轉變、精神文明建設等八大方面取得成就,在經濟改革、對外開放、現代化建設中都發揮了示範作用,甚至對港澳回歸並保持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報告也指出了未來30年特區改革和發展的總目標:堅持「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在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探索創新發展之路,最終把特區建設成為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法制健全、社會和諧、文化繁榮、體制完善、生態優美、人民幸福的科學發展示範區。
深應擔綜合改革試驗重任
目前,廣東經濟特區正處於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報告》稱,特區未來繼續「特」下去的明確方向就是朝著「綜合性改革試驗區」努力。建議廣東為三個特區重新定位,明確主攻方向。其中,深圳是關鍵,要繼續當好全國特區發展的領頭羊,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創造豐富經驗和學習榜樣;珠海是亮點,要在粵港澳經濟、文化、社會全方位對接與深度合作中探索,以珠澳合作開放橫琴島為機器,形成特區發展的新模式、新領域。
至於汕頭,則是發展難點。《報告》建議,要抓住作為對台首批海上直航港口的契機,在融入珠三角、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同時,可重點在南澳島引入台資試驗和尋找新的改革發展舉措與動力。
《報告》也建議,深圳、珠海、汕頭特區應積極爭取獲得地方立法權的進一步放權,爭取更多的自主權。並進一步強化人大的功能,適當擴大人大的實權,特別是選舉權和重大事項決定權要落到實處。改變人大主任由書記兼任的做法。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深圳從今年開始市委書記已不再兼任人大常委會主任。
建設五類功能區兩大基地
《報告》還建議,未來,廣東三大特區應繼續發展,成為深化改革先行區、探索科學發展試驗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起步區、探索粵港澳台緊密合作的示範區、構築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等五類功能區,並打造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其中,在深化改革方面,報告指出,經濟特區也應該在改革方面逐步「轉型」,譬如應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型,建設公共服務型特區政府。
對此,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利文指出,現行太過於注重經濟管理的政府職能,已經制約到經濟的發展,並導致不少社會矛盾。廣東經濟特區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儘管也時不時觸及如精簡行政機構、民主決策等一些淺層次的政治體制改革,但所有嘗試均淺嘗即止,或迴避或退縮,迄今未見突破。他建議,今後特區應賦予新的歷史使命:以政治體制改革為核心,帶動其他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等各項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