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日起, 內地凡購買預付費手機卡的用戶,必須提供真實的身份證件。手機實名制度的啟動,是中國手機訊息管理的進步,不僅可以節省號碼資源,更有利於遏制色情、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不過,與此相配套,必須有嚴格法規措施保護民眾隱私權,否則可能出現「舊患未除又添新憂」的局面。
「手機實名制」的概念由提出到實施,歷經五年,其間爭論的焦點之一即在於民眾隱私如何保護。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8.05億戶,預計手機實名制將涉及其中的5億以上用戶及新增用戶。數目如此龐大的手機用戶的個人隱私亟需強力保護,而內地頻頻爆出個人隱私洩露事件,凸顯了「手機實名制」信息監管的巨大挑戰。
「手機實名制」制定的初衷即在於保護用戶的信息安全。用戶個人信息資料的洩露是民眾遭受違法信息侵擾及電話詐騙的根源,支撐「實名制」制度確立的基石恰在於建立覆蓋整個社會的個人信用體系保護機制和監管規則。然而,中國至今仍沒有專門的隱私權保護或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僅有的涉及個人信息保護條例的《民法通則》因立法時間久遠,未考慮到信息爆炸時代的具體情況,缺乏可操作性。
因此,如何做到通信監管和隱私保護相得益彰,實現實名制遏制欺詐、便利個性化服務的初衷,值得相應監管機構深思。隨著「手機實名制」的啟程,內地民眾個人隱私保護進入新階段,但願此前本港八達通公司將200多萬名客戶資料轉售給其他公司的事件,不會在內地重演。 ■房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