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鄭鍾偉表示,教育局正研究為資歷架構引進「學分制」,作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本報記者任智鵬 攝
——方便逐個單元學習 打通不同進修機構課程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終身學習是社會大勢所趨,但無論是學生或市民在進修時,卻往往遇到不同機構提供的課程,完成後各不相認,甚至是同一課程,因種種原因半途而廢未有完成,而需要重複修讀多次的情形。為能「打通」不同院校與程度的課程,教育局準備在資歷架構下,推出資歷架構學分(QF Credits)制度,將各課程的內容以共通的「概念學時」(見另稿)演繹,更可讓學員逐個單元「斬件式」學習,並累積成認可的資歷,做到真真正正的「進修自由行」。
資歷架構(Quailifications Framework)自08年5月正式推行,到今已有逾2年時間,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延續教育)鄭鍾偉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資歷架構能涵蓋正規教育的學歷及不同行業所需的資歷,隨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將各進修課程評級,市民亦漸懂得上網查閱資歷名冊尋找進修資料,有關發展的第一階段已基本完成,而當局現正研究為資歷架構引進「學分制」,作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採「學習量」補7級架構不足
現時資歷架構的第1至7級,說明了有關課程及資歷的「深淺程度」,但對學生、市民及僱主來說,單是級別並不足夠,鄭鍾偉指,資歷架構學分正是為衡量「學習量」(Volumn of Learning)而設,方便公眾人士掌握,「例如我跟你修讀的課程是同一級資歷,即深淺度相若,但我完成了120學分而你只得30學分,明顯我讀的內容是多你幾倍了」。
資歷架構學分的另一目標,是能「打通」各進修機構的課程,鄭鍾偉指,目前即使是同一學科或類別的課程,不同院校或機構運作各自為政,需要修讀多少時間、投放多少精力等都難以比較,「就像你用日圓、我用港元一樣,若不能兌換,根本難以溝通;若能有一種『通用貨幣』,彼此便可以互相流通。」
現時部分在職人士進修時,往往會因工作或其他事忙未能完成課程,被迫半途而廢,鄭鍾偉指,在落實資歷架構學分後,便可望讓學員「斬件式」逐個單元完成,「舉例說,現時一個普通話初級課程可能歷時9個月,若只上了頭幾堂課而放棄,下次再報便要重頭學起,重複之前已學習的拼音bpmf;但在新制下,只要上了一定課堂及完成評核便可獲得學分認可,下次只須修讀餘下的學分,甚至轉到其他學校也可豁免學分,進修將更自由及有效率」。
以1至2年進行先導計劃
不過,鄭鍾偉表示,由於資歷架構同時包括各行各業各種水平的進修資歷,除約2成的大專院校外,另外達8成的進修機構對學分制甚至「聽都未聽過」,所以當局已預算有關工作將是長遠工程,並視乎進度「做好一步,再下一步」。他指出,目前首項工作是向進修培訓機構介紹學分的基本運作及理念,隨後會與學評局、高等院校持續教育聯盟等合作,以1至2年時間進行先導計劃,「之後會再向市民推廣,外國經驗說明,類似的資歷架構往往要10多年發展,我們會針對於學校宣傳,希望新一代能全面體驗掌握更佳的進修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