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薛求理 世界建築在中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鳥巢、水立方、大劇院、央視「大褲衩」……世博會建築群、廣州歌劇院……它們幾乎都是外國設計師的大手筆;它們好像一夜之間集體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呼朋引伴又互相較勁,姿態各有各奇特。面對民眾好奇的眼光,承受著撲天而來的讚美與謾罵,它們兀自騷首弄姿,傲視腳下的中國城市。 ■文:尉瑋

 它們,是城市中的超級明星。

 所謂超級明星的意思是:「我不在乎配角」,或者「我不需要配角」。在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學部任教的薛求理博士說:「這些地標式建築總擺在很特殊的地方,如上海多在浦東,在金融區,地方比較大。在這裡,這些建築就是主角,其他樓盤都是配角。舞台已經搭好,就看它要怎麼表演了。」

 薛求理是上海人,八十年代以來,他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英國諾定咸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任教。1995年來到香港後,他先後將自己對於中國建築發展的觀察與理解集結成書,其英文論著《中國建築實踐》(1999,2009)、《建造革命:1980年來的中國建築》(2006,2009)作為較早一批系統地向香港及海外介紹中國現代建築的書籍,得到了讀者的廣泛讚譽,更被作為美、英多個大學關於中國建築學科的教科書。

 今年八月,香港三聯書店的「梓夷叢書」系列出版了薛求理的《世界建築在中國》(英文版World Architecture in China同時出版),延續作者對這一課題的關注,將目光更加集中地聚焦在現今中國城市中迅速崛起的外國建築師作品上。用豐富的圖片與詳盡的分析文字,介紹了這些城市新地標與其背後的建築大師之餘,也透過建築的變遷讓讀者體會到中國近三十年來城市文化的巨變。

中國成世界建築新實驗場

 薛求理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八十年代,中國的外國建築師作品只有二十二個,其中四分之三是日本設計師的作品,剩下的則是美國人設計的。但拋開這些數字,當時在大陸很活躍的,其實是香港的建築師,包括廣東省博物館的設計者嚴迅奇─他也是西九三個方案之一的設計師。

 「嚴迅奇大概86、87年的時候,已經在上海虹橋那邊設計了一個service appartment,當時在上海根本沒有這個概念,我們去參觀,都驚訝得不得了。那個房子一梯四戶,廳很大,上海人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大的廳。那個房子當時是給外國人住的,外面是網球場等。香港設計師很活躍,當時上海的希爾頓酒店都是他們的作品。」

 而那二十多個嚴格意義上外國建築師的作品,則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主要是酒店。這些建築給當地人的生活觀念帶來了很大的刺激。薛求理還記得,當1990年,美國亞特蘭大波特曼事務設計的上海商城建好時,去參觀的上海人驚呼:原來美國的生活方式是這樣的呀!

 九十年代,中國的西方建築進入了另一個階段,美國設計師成為了主角,在總共五十七個建築中,他們的作品幾乎佔了一半以上;歐洲建築師也開始進軍中國,如上海大劇院就是法國建築師作品。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名副其實成為世界建築師的新實驗場,許多建築師在本土無法實現的大膽創想,都可以拿到中國一試。僅是這十年,中國的外國建築師作品大約增長到四百多個,而且大多是機場、會展中心等大規模公共項目。這急速的增長同樣體現出全球化對中國的廣泛影響。

地標式建築的面子與內裡

 記得之前訪問嚴迅奇時,他曾說,香港的建築師其實很受束縛,因為在香港建樓受到地產商以及固有空間的影響太大,加上整個城市的風格其實趨向保守,建築師很難施展身手。就如同當年山頂建凌霄閣,本來雀屏中選的是扎哈.哈迪德的方案,最終卻因設計太為前衛大膽而放棄,令人惋惜。嚴迅奇又說,相比之下,如今的大陸對建築師吸引很大,因為不管多麼天馬行空的案子,你想得出就有可能做得到。

 今年,嚴迅奇設計的廣東博物館與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廣州歌劇院在廣州珠江新城邊遙相對望,成為廣州市政府重點打造的文化新地標的一部分。

 在薛求理看來,打造地標式建築,是因為「現在每個城市的領導膽子很大,也比較支持創新,這種呼聲在北京上海廣州其實高過香港。」而國際上正有一批這樣的建築師,可以在中國,或是中東實現自己的理念。這些建築的理念和我們一向倡導的經濟、實用、適度美觀的建築風格可謂格格不入,卻有它存在的深層意義。

 「建築在城市中其實也起到很大的communication的作用,而且整個世界的潮流都在往這個方向跑。傳統的文字和宗教好像都沒有人信奉了,那麼人們對圖像icon的崇拜、對圖像的追求、消費是空前的。有些建築訴諸於視覺,出來很受歡迎。有幾個建築師做這樣的作品都相當成功。」

 但這也是這些地標式新建築廣為人詬病的地方,除了高昂的造價,它們奇異的外型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與當地的文化似乎也無相融的地方,就好像外星飛船突然間降落在城市中。

 對於這一點,薛求理說:「其實所謂的融合要機會。像貝聿銘,他八十年代在北京的香山飯店,或是後來的蘇州博物館,都已經在考慮很多和本地結合的可能性。他有一種抱負在身上,想要創造一條第三種道路。也要看項目內容,現在其實很多領導和決策人不大想要那些傳統的元素,覺得比較落後,所以像廣州歌劇院這樣的房子(狀如兩塊隕石),反而很受歡迎。」

 從專業的眼光看,許多建築並不如群眾所一窩蜂以為的那樣,只是膚淺地求諸視覺。薛求理自己就很喜歡被嘲諷為「大褲衩」的新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在《世界建築在中國》一書中,他專門解構了這個外形如扭曲了的Z字形大樓內部空間的巧妙設計,更告訴讀者,那標新立異、奪取眼光的後現代外型其實正是設計師庫哈斯對於「求高求尖」的摩天大樓的一種反抗!

相關新聞
薛求理 世界建築在中國 (2010-09-27) (圖)
書評:韓寒與新一代的「語言」 (2010-09-27) (圖)
書介:青春 (2010-09-27) (圖)
書介:三等車票 (2010-09-27) (圖)
書介:何家女子—三代婦女傳奇 (2010-09-27) (圖)
書介:藝術市場探密 (2010-09-27) (圖)
書介:雙生石 (2010-09-27) (圖)
徵稿啟事 (2010-09-27)
飲江 搬石,還是看節日燈飾 (2010-09-20) (圖)
書評:流亡者的沉默之聲: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 (2010-09-20) (圖)
書介:癲狂 (2010-09-20) (圖)
書介:父後七日 (2010-09-20) (圖)
書介:成吉思汗的女兒們 (2010-09-20) (圖)
書介:政經建築觀 ─ 香港都市發展實例反思 (2010-09-20) (圖)
書介: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2010-09-20) (圖)
徵稿啟事 (2010-09-20)
內地文壇「文二代」橫空出世 (2010-09-13) (圖)
「文二代」、「文一代」文風相異 (2010-09-13) (圖)
家庭環境影響最深 (2010-09-13) (圖)
這些「文二代」 (2010-09-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