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醫療、教育、社保等重大問題,是影響中國未來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因素。圖為國家推行的「雜費免收」惠及無數中小學生。 資料圖片
——與前11個五年計劃區別 「國強民富」轉為「民富國強」
全球矚目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將於本周五召開,審議「十二五」規劃將是最主要的議程。多位北京政情專家向香港文匯報指出,「十二五」(2011-2015年)適值中國重要的轉型期,與此前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有著重大區別,而從追求「國強民富」到著眼「民富國強」的轉型,將是最突出的亮點。換言之,過去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先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將力求「民富」。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中國過去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為國力的躍升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同時凸顯了民生滯後的短板。收入分配的失衡,貧富差距的擴大,醫療、教育、社保等重大難題的久拖待解……反映出民富領域的「赤字」,勢必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和穩定。國家興衰的歷史經驗顯示,只有在民富基礎上的國力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站在國力崛起的新基點,展望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中國已經站在必須在民生問題上取得歷史性大突破的新節點。
改善民生成最受期盼亮點
種種跡象顯示,「十二五」規劃將著力改變目前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的局面。比之GDP的增長速度,中央會下更大力氣解決收入分配、醫療、教育、住房、社保等重大民生難題,使得普通老百姓公平地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因此,民生的改善,是「十二五」規劃最受期盼的亮點。
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認為,有別於過去的五年規劃,相信「十二五」規劃會明確地把「富民」確立為民生工作的總目標,圍繞著「富民」來制定、部署和實施政策與措施。鄧聿文指出,在民富與國強的關係上,一直以來都強調「國」在「民」之先,這在一定時期是有必要的。但從兩者的邏輯關係看,民乃國之本,民富而後才能國強,而不是相反。多少國家興衰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在普遍民富基礎上的強大,才是根本性的強大。
「國富民窮」不利國家發展
「中國存在著顯著的『國富民窮』現象,這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中國行政學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坦承。據他研究,中國的「國富」,集中體現在兩個「強大」:首先,國家財政能力很強大。去年財政收入達6.85萬億元,增長11.7個百分點,而同期經濟增長只有8.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很清楚地說明財富正加速向政府集中。與此同時,去年國家花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以及就業等方面的財政支出,卻只佔全年財政總支出的28.8%。在西方發達國家,這個比例一般要達到60%。
第二是,國企很強大。去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主要國企數量雖然只有一百多家,但產值佔總體的比例卻是絕大部分。去年的銀行存款總額有61萬億元人民幣,居民存款僅佔25萬億左右,剩下的絕大部分多是國企的存款。這些數據都說明了財富越來越向政府傾斜,老百姓得到的越來越少。
中央高層決傾力改善民生
汪玉凱說,慶幸的是,中央高層早已意識到關注民生,實現「民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並將其作為努力的方向。今年七月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求在制定「十二五」規劃過程中,必須「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而胡錦濤總書記也在不久前首次倡導「包容性增長」。這都意味著「十二五」以及以後一個較長時期,提高居民收入、縮小各種差距、富裕人民群眾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主線」。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對本報表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增長年均9.8%,人均GDP從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200美元,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成就。中國的年度財政收入,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區區千億元,躍升到如今的近7萬億元。現在中國一周的財政收入,已相當於改革開放初期一年的財政收入總量。這為在「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期,著力解決公平分配和「富民」問題奠定了物質基礎。
國家具大手筆改善民生條件
可見,從綜合國力看,無論是存量指標(基礎設施等)還是流量指標(可流動現金等),都在不斷改善,政府可以運用的財力和資源大幅增加,已經具備了大手筆改善民生的條件。
當然,要把國富民窮轉變為民富國強,起碼還需要十年,也就是兩個五年計劃。不過,汪玉凱認為,從明年開始執行的下一個五年計劃尤為關鍵,只有在「十二五」期間把基本利益格局理順,才能到下二個五年進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