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除了海鮮酒家和攤檔外,在鯉魚門街頭巷尾也有小食店。
在鯉魚門長大的葉爣j說,那裡以往被稱為「三家村」,源於當地居民以姓葉、曾、張為主。葉氏數代生活於這裡,葉爣j的父親葉宋更曾為鯉魚門村鄉長,土生土長的葉爣j,對鯉魚門十分熟悉。
那裡現時是吃海鮮的熱點,海鮮餐廳隨處可見,葉爣j說鯉魚門與茶果嶺相似,以往是開採石礦的地方,在60年代開始才發展成為旅遊區,「現在大家很容易看到海鮮檔攤和酒家,沒有察覺到鯉魚門的一些文物,很多人便以為當地原是一條靠捕魚維生的小漁村,其實那裡是一條石礦鄉村。」
葉爣j指50年代發展觀塘,到了60年代期間,政府有意發展鯉魚門,曾通知居民勿再維修重建或興建新樓房,身為鯉魚門住戶的葉爣j坦言也曾收過一兩封通知信,後來於去年再獲通知被納入為保育區,原居民的利益難免受到損害。
老街坊親見村內變化
不論是葉爣j親身經歷,還是從親友口中轉述,以至他研讀古籍,都見證鯉魚門的變化很大,言談間語氣透出感慨。「眼前的公廁以至附近的公共屋h,就是昔日的『嶺南新村』。」他表示國共內戰期間,部分國民黨軍人輾轉來到鯉魚門魔鬼山山腳,建立了嶺南新村。1994年政府清拆該村,到了1996年原址成為公共屋h。
走進村內,沿途兩旁都是大大小小的魚鮮攤檔、海味店和海鮮酒家,偶爾看到如紹香園等小吃店和士多散落在街頭巷尾。附近街角更有仍在使用的屬佐治五世年代的圓柱形郵筒,雖被髹上綠漆,仍不減懷舊風味。行十分鐘左右便來到已被殺校的海濱學校,地面還保留了「跳飛機」的痕跡,甚具70、80年代的情懷。曾為該校校監的葉爣j,正計劃把學校改為藝術教育用途,成為展現鯉魚門文化歷史的地方,使遊客不只知道鯉魚門是吃海鮮的熱點,也讓他們認識這裡的歷史。
經過海濱學校,沿途可感受輕拂的海風和湍流的大海。同時也能看到村內與其他沿海鄉村有共同特徵——天后廟,而天后廟旁的石刻和火炮遺蹟,形成與別不同的景觀,昔日海旁小村風味猶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