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環保大使進行分類回收行動,並收集數據。
近年所有界別都說要環保,商界要,學界也要,所有產品服務、活動都標榜低碳、無污染、有機等為大前提。以前老師不會特別教我們有關環保的知識,但由於環保有「市場價值」,所以現在無論是課內或是課外,大家都要學習環保。
不過香港的環保教育是否成功,這很難一概而論,但筆者最近走訪了一間曾奪得香港綠色學校獎冠軍的小學——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卻看到他們為下一代提供了一個全天候式實踐氛圍,讓學生能自動自覺地環保。
負責統籌環保事宜的李永健老師表示:「學校一直都重視環保教育,在硬件上可說是自給自足,學校有自己的農田、園圃、回收裝置、太陽能溫室、綠色天台、有機堆肥設備,甚至環保資源中心,學生不需要走出校園,也能充分接觸到環保的氛圍。因此,當你問我這個學年有沒有一些特定的環保主題或教育活動時,我想了一想,只能回答最近的活動就是月餅鐵罐回收,因為我們全年都有活動。」
學生自動去環保
為了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綠色學習環境,他們在課程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包括以常識科作為環保教育的平台,在不同年級教授不同的環保主題,從一至六年級分別是廢物分類、廢物再生、園藝種植、有機堆肥、再生能源、有機耕種,另外亦推行一連串的環保活動,例如學生平日需要搜集不同的環保物料,留待進行科技活動時使用,其他學科也會配合環保主題,進行各種不同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綠色觸覺。
「在課堂外,學生亦作為校內綠色團體的一分子推動環保,因為學校其實有八個學生環保團體,包括環保大使、堆肥大使、回收大使、環保小先鋒、小農夫、溫室管理員、園藝小組,以及2+3特工隊。」
其他還有環保教育資源中心「再生園」,在每天的午息時段開放予全體學生,環保大使會教導同學利用各種廢物製作創意小手作,令廢物得以「再生」,「再生園」除了有不同物料的收集箱,還擺放了參考書、教育光碟及其他教材給學生查閱。
評論常指摘80後、90後一無是處,但他們真的如此不堪嗎?新一代其實身處這個年代,至少他們自小已知道氣候變異、暖化、垃圾分類等是甚麼,成年人作為污染的製造者,反而只有少數能變得真的環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