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台最近推出講述利用觀人於微之術,偵破奇案的電視劇《讀心神探》。我看過幾集,心中既驚且喜。喜者,乃因沒想過記憶學有幸成為了劇集開播首星期的故事重點,說明記憶學在本港的發展已經相當「入屋」;我們過去幾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事實上,編劇組當初構思劇本時,曾經邀請我和香港記憶學總會會長李玉娟參與討論、提供意見,所以大家會發現,劇中不少篇幅講及記憶學的發展和理論。當然,人物關係、故事情節,純屬虛構;看過故事,我倒覺得蠻有娛樂性的,不得不佩服編劇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記憶學理論在劇集頗奇幻
驚者,乃是記憶學理論在劇集中被賦予殺人於無形的奇妙能力。故事中,主角因為學習古老的「記憶之宮」,過份投入,以致忘卻危險,不慎在天台失足。故事說來頗為奇幻,但其實,這純粹是營造戲劇效果的點子;試問一種單純的學習方法,又何以會令人失掉心神呢?
利瑪竇自小學「記憶之宮」
「記憶之宮」是確實存在的。根據中國近現代史專家、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Sterling講座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所著的《利馬竇的記憶之宮》(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記憶之宮」是源於古希臘的一種記憶方法,由著名的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在16世紀帶到中國。利馬竇本身就是一位記憶大師。據說,他從小學習靈活運用「記憶之宮」,以記憶大量科學知識。
到中國後,他驚人的記憶能力經常為人所津津樂道,例如他曾經示範如何只讀一遍一份隨機排列著4、5個中文字的清單,就能倒背如流。當時,他的中國朋友就流傳說,這位紅鬚綠眼只需過目一遍,就能把整卷中國古典著作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煞是驚人。
人腦記憶跟開「資料夾」相像
利馬竇後來將「記憶之宮」寫入著於明朝萬曆23年(1595年)的《西國記法》,可說是中國最早的記憶學著述。厲害的是,「記憶之宮」這種超古老的記憶方法,居然與現代科學詮釋的人腦運作模式相當契合!現代科學相信,人腦的記憶系統,其實跟電腦程式中透過開「資料夾」來儲存資料的運作很相像。人腦懂得把長、短期的記憶,甚至不同種類的片段自動劃分,存入不同的記憶區域。每次當人們想回憶某些事情時,腦部提取記憶的方式,就有如拉開抽屜或從電腦打開資料夾,把早已存入/備份的片段取出、啟動。
「記憶之宮」是一種思考方法
「記憶之宮」活脫脫就是這樣一種思考方法。它的原理,就是要求人們想像一座有許多房間、不同間隔的大宮殿,然後把需要記憶的資料、片段依次排好放進不同空間,方便記憶亦方便提取,根本就是人腦記憶系統運作的鮮明想像。
「記憶之宮」有3種應用層次,下星期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