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東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黎熙元研究粵港合作問題多年。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指出,CEPA啟動之後,粵港兩地合作的大門雖然已比從前打開很多,但是「大門之後小門重重」的實際狀況,嚴重制約了粵港合作更深一層的步伐。
框架協議實施現障礙重重
黎教授指出,《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中提到,關於香港希望建成人民幣的離岸中心這一點,如果沒有更高層面的規劃或者政策的支持,是比較難做到的。再如教育的合作,至今香港的高校仍不能實現到內地自由辦學,香港科技大學與中山大學在南沙合辦的霍英東研究院,目前也只能從事科學研究,暫未能實現自主招生。香港的醫療、法律等專業服務進入內地也還存在一些障礙。
他舉例,內地人在內地辦一個養老院,屬於公益性質,在土地、稅收方面均有減免的優惠,但如果是香港人到內地投資興建養老院,就是商業機構,沒有特殊優惠,很難盈利。「所以,在我看來,只有把粵港合作納入到國家『十二五』規劃當中,才能真正讓『小門』也逐漸層層打開,為粵港經濟融合掃清路障。」
港各界亟需明確發展定位
而另一名研究粵港關係的資深專家鄭天祥(見圖)也指出,香港方面多番呼籲要把粵港合作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顯示香港各界亟需明確發展定位。「既要繼續鞏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及物流中心的地位,也要明確在粵港合作中的分工。」他說,內地各省市地區迅速發展,香港想要保持龍頭地位,除了與廣東抱團發展,還要看清楚自己的優勢所在,做到與內地其他地方錯位發展。 鄭天祥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對於香港來說,「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而落到具體的操作層面,則是「廣東好,香港好;香港好,廣東更好」。
必贏更大發展機遇和空間
「過去30年間,香港利用國家改革開放,成功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成為世界級金融中心。『十一五』期間,香港首次納入國家五年規劃之後,更是從國家戰略層面確立了自己的地位。隨之而來的CEPA協議、珠三角規劃綱要、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區規劃等,都為香港經濟保持旺盛的活力,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香港或者說粵港合作,搭上國家全面轉型提升的『十二五』快車,必然為兩地贏得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