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手性科學」的研究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均有深遠影響,並廣泛應用於醫藥上。陳新滋解釋稱,藥物是化學合成物的一種,包含「左手性」和「右手性」的化學結構,兩者相似但結構相反;而人體細胞內的受體,就像不同的左右手套,需要「套進」合適的「手性」藥物才能發揮藥效,否則可能會對身體有害。有關研究的一個方向,就是透過催化合成作用,只製作合適的「左手」或「右手」藥物,以減低成本,及確保其沒有毒性。
陳新滋形容,服藥就如為身體戴上不同手套,「藥物要入到合適的『手套』才有效,如果受體是右手手套,便需要服食右手性的藥物」。不過,一般化合物在構成時,都會同時出現右手性和左手性的物質,通常只有一種手性能發揮效用,另一種非但無效,更可能有毒。因此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近年已有新規定,所有新藥都要分別測試「左手」和「右手」的藥性,證明各自是安全無毒才可發售。
亦能減少毒物產生
「研究一種新藥要耗費5億至10億元,如果要分別製作出左右手性的藥物進行測試,經費會倍增,好貴。」陳新滋指出,他於30年前起已致力研究手性科學技術,包括研製出「手性催化劑」,以任意合成所需的手性,大大降低研究成本,亦能減少產生有毒物。事實上,過去20多年有越來越多科學家研究「手性科學」範疇,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3名得主亦是憑「手性催化」的研究而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