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曾大屋裡吃著客家菜,別有一番風味。
如果大家對香港的歷史感興趣,便會發現原來香港跟客家很有關係,「客家」就是以其他地方為家,也就是移居他處,非在原本的鄉下生活;而香港一直以來,在不同朝代,也有中國不同地方的人因為戰亂或其他因素而來到香港,這一批人就是所謂的「客家人」。因此,有學者指,香港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客家文化。 ■文:曾家輝 攝(部分):曾慶威
對於客家人的印象,你可能會聯想到很節儉,刻苦耐勞,這些印象可能是因為大家看過一些電視劇,認為客家人都是家境窮困,不是務農,就是要到遠方打工,之後又會寄錢回鄉,幫補家計。但大家有沒有認真去找找資料,探究一下其實怎樣才算是客家人,客家文化又包括了甚麼?
大家不用愁,筆者知道12月初將會舉行一個香港客家文化節,內容不但有藝術表演、論壇及展覽,而且更有客家美食,大家一定可以知道什麼才是客家文化。
香港客家文化節由本港客屬和地區社團、新界鄉議局、工商總會及文化組織聯同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而籌委會就是由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席何志平率領。早前他們特意在沙田曾大屋村公所前舉行了一次發佈會,當天的發佈會其實內容也頗豐富,有客家表演藝術,包括了大埔縣廣東漢樂赴港演奏團,「客家妹形象大使」冠軍邱芳思、亞軍曾燕娜及季軍涂谷英合唱《我是客家妹》,而且還請大家吃了一頓客家菜,好不回味。
這次香港客家文化節規模大,活動涵蓋藝術表演、論壇、展覽、美食等,而且活動亮點包括5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港演出,即客家山歌、廣東漢樂、廣東漢劇、紫金花朝戲及江西贛南客家採茶調,另有青年雕塑家劉沅聲及藝術家劉斯奮的作品展覽。但筆者最感興趣的,反而是別開生面的炆豬肉大賽,香港的6間食肆會在林村使出看家本領,爭奪炆豬肉大王寶座。
認識本土文化
很多人都以為香港本土文化就是嶺南文化,何志平卻提出另一個說法,本土文化就是客家文化—香港原屬寶安縣,但寶安縣有一半人口是客家人,300年前的香港就已有客家村莊,而今天香港有超過200萬的客家人。「有很多人以為客家人是來自香港以外的人士,但這是錯誤的看法,新界地區有一半是客家村落,可說客家文化才是香港的本土文化。」
「香港的客家元素其實隨處可見—荃灣三棟屋、沙田曾大屋和柴灣羅屋都是典型的客家建築。銅鑼灣天后廟是全港唯一一座被列為法定古蹟的天后廟,建於約18世紀初,由原籍廣東客家的戴氏家族興建。香港崇正總會在1920年成立,帶領起全球的客家運動。」
他又說,其實客家文化有客家三寶,就是黃酒、麒麟、山歌,但大家最認識的大概是客家山歌,而客家麒麟集功夫、音樂、歌舞於一身,但大部分香港人都只知道舞獅。「很多的客家文化都已獲國家保護,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香港的客家人雖然不少,歷史遺跡也很多,但在現實社會中,卻極少強調自己的客家身份,所以有學者甚至認為香港的客家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藉著香港客家文化節,能讓香港人認識自己的本土文化,亦希望藉此能提升大家對保育客家文化的意識,共同維護多元文化。」
我就是客家人
「大家都知道我是客家人,我從來都沒有身份認同的危機。我做客家人,做得開心。」香港嘉應商會副會長、金利來行政總裁曾智明(Ricky)是客家文化節召集人之一,他在發佈會當天更向大家說明了究竟客家文化是甚麼。
「客家人的先祖是秦人、漢人,是北方人。在歷史上經歷過五次大遷徙,沿著黃河流域一邊遷徙,一邊繁衍。現在,全球約有8,000萬客家人。客家文化包括了遷徙精神、團結精神、崇文精神、尚武精神以及崇正精神,也就是走得、打得、講得、寫得,而且正氣。」他更指客家人手上拿著兩種東西,一是槍,一是筆,客家歷史上出產過很多將軍及文人,如洪秀全、孫中山、李光耀等都是客家人。
「我相信香港人對客家文化比較熟悉的應該是客家的飲食,其實從客家菜中可看出客家文化。客家菜多乾醃臘製的食品,例如菜乾、筍乾等,因為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交通不便,物資流通困難,所以要用乾臘製的方法儲存食物。」他解釋,客家食物較鹹香及肥膩,因為客家人生活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需要較多脂肪和鹽份以補充消耗的熱能和水分。
「客家人因為遷徙的緣故,往往住在山裡丘陵的地方,客家男人都出外打工經商,客家女人在家裡,閒時唱山歌,互相對答、呼朋引伴,所以客家的山歌特別著名,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裡。客家人的生活並不容易,但他們總有辦法應付各種逆境,並且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這種心態很值得發揚光大。」
從吃認識客家文化
說到底,筆者還是對炆豬肉大賽最有興趣,所以特別請教了這活動的召集人—林村公立黃福鑾紀念小學校長林祿榮。
「簡單而言,客家飲食有四大特色:重山珍,輕海味;重量不求形式;重原味;以及喜歡吃內臟及雜物。」據他介紹,一般客家人平時食菜以青菜為主,農村家家戶戶都醃有鹹菜,其他如鹽焗雞、釀豆腐、扣肉、炆豬肉等,都是別具客家風味的傳統食品,而鹽焗雞可說是客家宴席上的常用名菜。相傳在好幾百年前,一位商人買了一隻雞帶回家中過春節,但路途遙遠,活雞不易攜帶,便將雞宰淨用鹽包封在包袱裡。半途中找不到吃店,只好學著叫化子的辦法,把雞用紙包住,再糊上泥巴放進火堆中煨熟來吃,出乎意料,這樣弄出來的雞肉味道很好,後來這種食法被不斷改進,成為客家傳統名菜。
「客家炆豬肉是近年再度興起的客家家常菜,製法不複雜,就是把半肥瘦豬肉切成塊狀,配以調味料放進大鑊文火炆熟。做得是否好吃關鍵在於調料的比例恰當,火候把握得好。主要調味料有薑、蒜、鹽、酒、片糖、陳皮、南乳、老抽等。但各處環境不同,加上個人口味有異,調味料及配搭也不同,有些鄉村會用花椒、八角、大小茴調味。其他佐料則不出鹹菜、木耳、竹筍、油豆腐等。上菜時則以佐料墊底上鋪炆豬肉奉客。」
大家不要以為筆者只會吃,但客家文化節實在有太多內容可以介紹,到活動正式開始時,才介紹更多給大家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