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周揚與毛澤東結下長達數十年之久的文字之交。左起:毛澤東、周揚。 資料圖片
——我的父親周揚
父親整個人生軌跡的改變,應該從他到延安算起。父親是1937年從上海出發,11月初到達延安的。
在我看來,早期的父親屬於人道主義者,而他的人文觀念主要來自俄國的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那些精神營養。那一時期的毛澤東,在這些方面和他有共同語言,父親欣賞乃至崇拜毛澤東。
父親在文藝理論上表現出來的成熟與敏感,顯然很為毛澤東所看重。父親到達延安後不久,毛澤東有些文字方面的事情經常讓父親幫助閱看,而父親的一些重要文稿,也常常送毛澤東審改,從此開始了與毛澤東長達數十年之久的文字之交。在文化界,像他們之間那樣有過那麼多次重要文字交往的,恐怕除周揚外沒有第二人。
到達延安後,父親先後任邊區教育廳長和「魯藝」副院長。應該說,父親這些文化界人士的到來,給延安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魯藝」作為黨的文藝幹部的搖籃,為新中國造就了一大批文藝骨幹和創作隊伍骨幹。
延安培養文藝骨幹
延安時期,父親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主持編輯了一本《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就文藝理論的幾個主要問題集錄了共產主義運動領導人的有關論述,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魯迅一直貫穿到毛澤東,其實也是為確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歷史地位而編寫的。毛澤東的這篇講話後來成為全國文科學校都要學習的經典之作,父親也借此確立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權威宣傳者、闡發者乃至黨的文藝政策制定者的身份。
淪為「文藝沙皇」 參與政治運動
獲得文藝理論的話語權之後,父親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到文藝領域的鬥爭中,在「延安整風」時期,他寫了批判「托派」文藝理論的《王實味的文藝觀與我們的文藝觀》,毛澤東親自修改定稿,給予極高的評價,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是父親從文藝理論家到政治革命家轉變的開始。
建國以後,在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中,幾乎每次運動都從文藝界開始,文藝漸漸成為政治鬥爭的一種武器,而父親在這條路上也越走越遠,並由此獲得了「文藝沙皇」之稱。從「反右」、「關於文藝的兩個批示」到批判《海瑞罷官》,「周揚」這個名字,總是或多或少地隱藏在這些被批判者的背後。(七之四)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