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 楊孫西
隨著內地尤其是工業化基本完成,經濟結構調整逐步深化,香港應根據「十二五規劃」的布局,積極發揮自己在金融、服務業、旅遊和環保產業的優勢,與內地共同推動國家「優化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戰略調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體而言,香港應以廣東為合作拓展的腹地,利用本身成熟的市場機制和獨特的「視窗」作用,盡快把《珠三角規劃綱要》所訂的宏觀政策,轉化為有利粵港發展的具體措施。
據報道,國家在制訂「十二五規劃」過程中,曾多管道多層次地廣泛聽取香港特區政府、各界人士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因此,對於這第一份港人參與制訂的國家五年規劃,香港社會各界和政黨均抱有深切的期待。目前,香港特區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均已深切認識到香港的未來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香港在「十二五規劃」期間的區域經濟合作和深化改革中,將更突顯出「排頭兵」角色。因此,香港應把握時機,加強區域合作,特別是加快與珠三角地區的融合,在多個領域「先行先試」,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為國家深化改革發揮積極作用,亦推進本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國家的發展更注意品質效益、結構優化和民生改善,「科學發展」成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這也對香港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發揮新的作用提出新的課題。過去幾十年,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扮演過對外視窗、橋樑紐帶等重要角色,作出過重大貢獻;而香港在參與國家改革建設中也獲益匪淺,強化了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等傳統行業,外延了製造業,提升了高科技產業,促進了服務業的拓展。
隨著內地尤其是工業化基本完成,經濟結構調整逐步深化,香港應根據「十二五規劃」的布局,積極發揮自己在金融、服務業、旅遊和環保產業的優勢,與內地共同推動國家「優化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戰略調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體而言,香港應以廣東為合作拓展的腹地,利用本身成熟的市場機制和獨特的「視窗」作用,盡快把《珠三角規劃綱要》所訂的宏觀政策,轉化為有利粵港發展的具體措施,包括加快大型跨境基礎建設、前海項目合作以及借助人民幣國際化的契機,協助人民幣「走出去」。
「十二五規劃」保障香港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中央在制訂「十二五規劃」時,對香港的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從治港大政方針的重申,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從本地經濟的發揮拓展,到地區經濟的融合合作;從傳統優勢的鞏固提升,到新興產業和產業創新能力的增強;從城市經濟功能的定位,到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可謂全面具體,清晰明確,在國家全局的大棋盤上,為香港經濟社會在未來五年的發展展示了方向、目標和方式,給予強大動力與保障。
從《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央的系列挺港方略來看,每項內容均有的放矢,結合粵港澳區域經濟特點,積極回應了香港的迫切訴求,完全切合香港全面持續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制訂和《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為深化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兩地經濟融合鬆綁,合作已具基礎。毋庸置疑,香港經濟要取得突破,就須緊緊把握「十二五規劃」的歷史機遇,鞏固比較優勢、促進產業創新、加強區域經濟融合,才能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加快經濟結構轉型。
須知,距離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兩個「五年規劃」了,「十二五」規劃執行得如何,對於中國內地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至關重要。顯而易見,「十二五規劃」涉及的全局性和戰略性重大問題很多。據悉,香港媒體著重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媒體關注三方面執行情況
一是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去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央和地方政府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取向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優化經濟結構的進程。根據統計資料證明,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恐難以繼續,必須花大力氣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二是要提高企業的創新力。「十二五規劃」應當以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著力點,同時利用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組織好若干重大科研專案的攻關,爭取「十二五規劃」期間在若干前沿科技領域縮小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提高產業的整體水準和競爭力。
三是要通過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實現改革和發展成果讓全體人民分享。誠然,在內地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城市或鄉村不同階層之間,收入分配差距和社會保障水準有著天壤之別。通過改革和制度創新縮小人民大眾的收入和保障差距,直接關係到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應當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中之重。
可以預見,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在國家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將大有用武之地。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工商各界確應把握商機,重視和保持「一國兩制」優勢互補的作用,在重振香港經濟的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