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因人物細節放大,更顯直觀生動。虹橋上下蘊藏無限生命力,盡顯古人拚搏精神。資料圖片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先是引發全城「撲飛潮」,再帶動一股前所未有的「賞圖熱」,遲一點「你看畫了嗎?」可能成為市民互相問候時的「潮語」呢!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再爆《上河圖》尚有大量未解之謎,提出「8個智慧點」,尤其是畫作的重心─虹橋上下的情景,畫中每個人物的神態以及動作背後,都應當有個小故事,其中尚有大量仍然未能讓人猜透的謎團。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虹橋被視為《上河圖》的重心及精華所在,究竟虹橋的「可觀性」為何?曾局長昨日在《局長隨筆》中笑指,汴河流到虹橋下,河道收窄,水勢特別湍急。一大船正要從橋洞裡穿過,觸發了一個船上、岸上、橋上不同人物互相呼應、配合的緊張場面,拚搏精神瀰漫,氣氛扣人心弦。
動感畫面 顯8個智慧點
他說,畫面中每個人都關注貨船的安危,神情集中,各有動作,沒有閑人閑筆。原畫中這個畫面之生動活潑已經廣為傳誦,但其中人物如豆,不易細看,在港展出的電子動態版把它放大了很多,而且動起來:船蕩起來了,浪掀起來了,人物活起來了,吆喝聲也響起,構成的人情味、生命力更加感人,動態版就更有看頭了。
他續指,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安排了8個「智慧點」,以上就是其中一個,名為「戮力同心」。橋上固然「富有情節」,橋下也是「緊張紛呈」:「橋頂出現兩路豪門人馬狹路相逢、互不相讓的畫面。兩幫人馬一方抬轎、一方騎馬,各有家丁開路,衝突有一觸即發之勢,嚇得兩旁路人紛紛躲避。動態版的畫家如何把這情節發揮下去,也值得觀看。」
畫本身已是重重「謎團」,曾局長更點出就連畫名也有不解的地方。有人說「清明」兩字是因為宋徽宗一句詩才加上去的,指的其實是「政治清明」而非「清明時節」。有人考證圖中出現了扇子、西瓜等器物,認為寫的其實是秋天。張擇端在畫中畫上沿街乞討的乞丐、爭道的豪紳、懶散的衙役,裡面有甚麼寄意,自然惹人聯想。所以,曾局長認為,《上河圖》不僅是賞心悅目的圖畫,更寄託著豐富的內涵、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