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評:尋找工業革命的英雄人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彭礪青

書名:《你所不知道的工業革命—現代世界的創建1776—1914年》

作者:蓋文.威特曼 (Gavin Weightman)

譯者:賈士蘅

出版: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0年6月初版

定價:港幣150元

 歷史事件往往在發生大半個世紀過後,才會有人明白到它對後世以及學者身處環境的意義,然後學者才會為它命名並賦予一個充滿歧義的闡釋。工業革命就是這樣的事件。工業革命的起始時期成為史學家其中一個爭論題目:霍布斯邦認為工業革命自1780年代的英國開始,卻到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才成為普遍趨勢,而經濟史家阿什頓(T. S. Ashton)則認為工業革命自1760至1830年間發生。本書作者威特曼卻把工業革命發生的時期限定於美國獨立(1776)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1914)的年份之間,作為「現代世界的創建」,彷彿看出工業革命對民族國家誕生及帝國主義戰爭的影響。

 威特曼這本書的核心卻不在於制度、經濟結構、文化價值及社會史,他要為這些締造新時代的人物撰寫一部另類傳記,他既不認同《細菌、槍砲與鋼鐵》的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的自然決定論,亦不同意韋伯的新教倫理決定論觀點,甚至不從科學史角度看整個事件,他認為發明才能和科技天才是關鍵因素。正如書名「Industrial Revolutionaries: The Making of Modern World」所揭示的,正是這些工業革命家(industrial revolutionaries)創造了現代世界(modern world)的一切。有些人物是工業革命的先驅者,例如美國火藥業創建者杜邦家族、英國著名工程師布魯內爾父子等人,他們中間部分人未必如蒸汽機發明者瓦特(James Watt)般家傳戶曉,但正是他們的努力,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如果換了是新史學的霍布斯邦等人,會頗費周章地討論各國工廠的數量,然而威特曼側重於作為時代先驅者的發明家,亦在各章裡交代他們與同時代人的合作和競爭,諸如瓦特對特里維西克(Richard Trevithick)的蒸汽引掣的質疑,無損後者偉大發明的價值,〈第六章〉刻劃出美國發明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富爾頓(Robert Fulton)這位蒸汽船發明者進行過關於潛水艇和魚雷的實驗,另外,作者對於杜邦和馬克.布魯內爾(Marc Isambard Brunel)所身處的法國,以及他們的流亡、潦倒和成就也有著墨,令讀者發現原來工業革命不一定是灰色的工廠和佈滿塵埃的煙囪,這些夢想家和發明天才,才是工業革命的主角。

 作者描繪出許多引人入勝的景象,充份表現英國、法國、美國、德國和日本在工業革命時的不同景象,其中十八世紀的英國怎樣憑藉發達的煤礦業和鋼鐵業,在工業革命的路上先拔頭籌,卻緊閉大門,保守秘密,令各國紛紛派出工業間諜到英國偷師。在十九世紀,由於自由貿易思想在英國抬頭,開始讓技術流出,於是各國迎頭趕上;到了一戰前夕,英國的工業發展已經滯後,德國和美國卻欣欣向榮。而在大革命時期,法國雖有大量科學人才,但亦因為其貴族、君主派及溫和派身份,被激進派政府迫害,最後不是如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般身首異處,便是像杜邦家族和馬克.布魯內爾被迫流亡英美,所以比英國落後了一個世紀。

 這些殊異的景象,都與工業革命家的發明事業有關,以美國為例,十九世紀初期的美國,只有為數不多的鐵路線。當杜邦家族到了美國後,因為大量殖民和征服印第安人的需要,杜邦家族的生意和早期美國就為對方提供了契機;另外,軋棉機的發明也改變了美國南部的經濟作業模式,它讓棉花製造業成為美國南方的經濟支柱,從而增強了美國的整體實力,從世界邊緣的殖民地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強國。

 1850年的倫敦博覽會標誌著工業革命步向高峰的階段,各國工程師和發明家都在倫敦水晶宮展覽自己的產品,而美國人麥考米克(Cyrus McCormick)發明的收割機尤其讓英國農民感到驚訝,還有美國人科特(Samuel Colt)發明的連發手槍、古德義(Charles Goodyear)的印度橡膠皮,都預示了美國作為經濟強權的出現。這時候,工業化已不再是英國壟斷的事業。

 在作者筆下,這些力爭上游的發明家都有其掙扎歷程,但他們的發明亦改變了人類生活,不單加速了經濟生產的規模和速度,亦擴大了軍事衝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還描述了日本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的工業化歷程,這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證實惟有人才和個人素質才是工業化程度及國家崛起之關鍵因素,而本書最後章節亦欲讀者了解,正因為工業革命的急速步伐,催生更多國際衝突以至世界大戰。

相關新聞
Agatha Christie 謀殺天后 風靡百年 (2010-11-22) (圖)
書評:尋找工業革命的英雄人物 (2010-11-22) (圖)
書介.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 (2010-11-22) (圖)
書介:吳寶春的味覺悸動 (2010-11-22) (圖)
書介:蝸牛食堂 (2010-11-22) (圖)
書介:這些人,那些事 (2010-11-22) (圖)
書介:卓韻芝奇遇記 (2010-11-22) (圖)
徵稿啟事 (2010-11-22)
貝理雅出自傳 英美哥倆好 (2010-11-15) (圖)
書評:寫在黑匣子裡的情書 (2010-11-15) (圖)
書介:設計心法100+1—設計大師經驗談 (2010-11-15) (圖)
書介:女神卡卡的降臨 (2010-11-15) (圖)
書介: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 (2010-11-15) (圖)
書介:昨日書 (2010-11-15) (圖)
書介:玄——天生知道 (2010-11-15) (圖)
徵稿啟事 (2010-11-15)
陳雪並非為禁忌書寫 (2010-11-08) (圖)
書評:摩托車修理技術與崇尚管理的社會 (2010-11-08) (圖)
書介:藝壇拾片 (2010-11-08) (圖)
書介:2030肢解中國?--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國的危機 (2010-11-0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