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包陪慶表示,該校對中國語文、文化的教授特別重視,不少來自加拿大、美國的家長慕名而來,就是看準中文的龐大影響力,誓要子女「學好中文」。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婷)中國國勢、經濟和人才競爭力不斷攀升,不少有遠見的家長希望安排子女到內地升學,為將來在內地發展及早鋪路。已故船王包玉剛的長女包陪慶有見及此,於3年前在上海創辦包玉剛實驗學校,該校以「中國學校」定位,強調傳承中華文化,每年學費雖然動輒十數萬人民幣,但仍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捧場客」。有學者認為,香港的國際學校普遍忽視中文教育,加上缺少了內地的人脈網絡,類似的聚焦中國但又強調國際化的貴族學校變得很有吸引力。
包玉剛實驗學校創辦人之一包陪慶表示,雖然現時該校只有小學部,但預計明年9月中學部開學後,將有更多來自內地各省份、香港及國外的學生就讀。她指學校宗旨是「發展全人教育、傳承中華文化及拓展國際視野」,學校重視國際化,但首要的定位是要做一所「中國學校」,故對中國語文、文化的教授特別重視,部分來自加拿大、美國的家長慕名而來,就是看準中國的龐大影響力,誓要子女學好中文。
嚴衍申:從小接觸國情利日後發展
嚴衍申本身是內地人,曾在美國留學,現在香港出任德意志銀行香港區董事總經理,育有一女兩子。他坦言,由於年少時一直在美國接受教育,認為西方自由、開放的學習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及創意思維;中國的教育模式比較精於背誦和考試方面,學生的學業成績優秀,但思考則有欠靈活。
他認為包校強調培養「雙語、雙文化」學生,不單是訓練他們的中、英語能力,更是訓練學生以中、西等多角度思考。他指學生除了可考獲國際認可的學歷(IB考試),能同時讓子女立體地接觸中國國情,故分別將現年7歲長女及6歲次子,送往包校就讀。
嚴衍申認為本港的國際學校雖標榜國際化、英語教學,但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大國,不論國勢、經濟、金融等均在迅速發展,「作為父母,一定會為子女的前途打算,到內地讀書才可更貼身地認識中國」。
料包校對中產家庭吸引力大
包校正好看準了家長的需求,在12年中、小學教育中,小學及初中課程均以上海市教學大綱為基礎,中、英語比例則由小學的5:5,加重英語成分至初中的4:6,至高中時才將中、英比例上調至2:8。
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梁燕冰表示,不少香港的國際學校確實忽視了中文教育,可能只把中文當作一個外語科目處理,所以不排除部分嚮往中國文化教育的家長,會選擇到包校就讀。梁燕冰表示,教育文化與經濟實力是掛u的,故她估計不少香港家長是看準了中國龐大的經濟潛力,想讓子女的「起跑線」設在內地,自小建立人際網絡,相信這對從事商業、金融行業的中產家庭吸引力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