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上海世博會開幕了。這將是註冊類世博會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舉世矚目,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指示要求辦好。我不禁想起世紀之交,作為上海市市長、上海世博會申辦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參與領導的一段申辦工作。事非經過不知難,其中有些經歷,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學潮致申博擱置
上海考慮申辦世博會,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4年,日本友人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建議。翌年,在上海政協會議上,香港籍的政協委員郝繼位再次提出上海申辦世博會的建議。香港籍的上海政協委員,很多是從上海出去的企業家,他們對上海有很深的感情。
市政府曾分別於1984年、1988年責成有關部門對申辦1989年世博會和1993年世博會做過可行性研究。汪道涵市長請了一些教授,還有一些各委辦的負責人,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專門研究上海辦世博會需要哪些硬件、軟件,需要多少經費等問題。當時我在上海工業大學任常務副校長,也參加了汪道涵市長的研究小組。但由於1986年、1989年相繼發生兩次學潮,領導同志注意力轉移,把主要精力放在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維護社會穩定上,申辦世博會的事情就暫時擱置了起來。
韓國考察學經驗
1992年10月,在上海市委的一次書記辦公會上,吳邦國書記、黃菊市長又提出再研究一下申辦世博會的事情。當時我是上海市副市長兼市計委主任、黨組書記,他倆指定由我帶一個小組去韓國考察大田世博會的籌備工作,看看舉辦世博會到底有什麼硬件、軟件要求。
到韓國以後,首先我們詳細詢問了他們選擇大田的原因,而且親自到現場去看了,發現韓國人是希望通過辦世博會形成一個像日本的築波、美國的硅谷那樣,以IT產業為中心的新興的科技創業城市。大田所有的建設都是圍繞著這個考慮展開的。當時大田除了展館也建了不少輔助的生活設施,但都不是很大,在世博會期間接待來訪的客人,世博會後變成公寓,給來這裡創業的年輕人居住。
這次韓國之行,我印象比較深的有兩點:一是基礎設施非常重要,辦世博會對硬件的要求很高。二是韓國人很有創意,世博會之後,所有新建的設施都將成為新興科技城市的起點。(八之一) ■摘自《新華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