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土地財政」為人詬病,不在於地方政府由此獲得了較為充分的財政收益,而是獲得這一收益的過程不盡合理、公平,以及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弊端。圖為深圳市一處在建別墅樓盤外景。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通社電,27日,《人民日報》高調批評,指「土地財政」是高房價的罪魁禍首,有悖於國有土地為全民所有這一基本屬性。儘管「土地財政」此前一直被內地專家學者所指責,但《人民日報》如此高調表態,還屬鮮見。專家分析,足見修正「土地財政」這一政策已成高層共識。未來此一政策或將修正,內地高樓價的根基也會因此動搖。
「土地財政」是一俗稱,一般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收入來維持地方財政支出。屬於預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財政。
近10年來,中國各地方土地出讓金收入迅速增長,在地方財政收入中比重不斷提升。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同期全國地方財政總收入的46%左右。有報道說,今年中國土地出讓金有可能突破2萬億元。
文章直指地方政府
長期以來,房地產商一直是中國廣大「房奴」發泄不滿的對象,指出他們抬高房價、賺得暴利。但也有不少房地產商為自己抱委屈,指出政府賣地拿了大頭,但政府對此一直採取「避而不談」的態度。而歷次政府調整樓市政策,也多是規範房地產商的行為。
《人民日報》的文章引述相關輿論表示:「土地財政」是高房價的罪魁禍首,「土地財政」不除,房價下不來。「在『土地財政』模式下,難免產生高價地進而產生高價房,有悖於國有土地為全民所有這一基本屬性。」
收益過程諸多弊端
文章同時指出,「土地財政」為人詬病,不在於地方政府由此獲得了較為充分的財政收益,而是獲得這一收益的過程不盡合理、公平,以及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弊端。
文章引述學者的話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事權的稅權分配會更加合理,搞建設項目、抬高地價增加土地出讓收入等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將逐步消除,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將逐步減小。
此間人士就此分析認為,《人民日報》如此高調表態,足見修正「土地財政」這一政策已成高層共識。如果有效落實,阻礙中國樓市下調的最大阻力將減少,樓價也會因此趨於合理。
但有觀察者認為,「土地出讓金」畢竟是地方財政的最重要收入之一,中央若想斷其「財路」,想必也是難度極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