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在襄陽出土的魏晉時期的陪葬品。 資料圖片
承接歷史傳統 增知名度
襄樊在歷史上是一個新名稱,只有約60年歷史,其文化底蘊被批評遠低於襄陽這個已存在過千年的名稱。有人認為回復襄陽名稱可讓該地名正言順承接既有的歷史文化內涵。諸如歷史古跡、人物,以至詩詞、小說、戲劇等都可從襄陽這個歷史悠久的名稱找到聯繫。有人認為,此舉讓襄陽市民可利用祖先留下來的招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舊名人所共知 加強與外聯繫
襄樊只是一個內地流通的名稱,而襄陽卻是全球華人熟悉的名稱,例如天津有襄陽道、上海有襄陽路,台灣、美國、日本等都有以襄陽命名的街道。另外,分散於世界各地的襄陽籍人士眾多,他們大多設有同鄉會、聯誼會等組織,定期回鄉祭祖、探親、捐款、投資等。襄樊變回傳統以來的名稱,可增加華僑對家鄉的歸屬感,加強與各地的聯繫。
方便招商 有利經濟
襄陽是華人熟悉的名稱,知名度較高,有利招商。以往有一個民間流傳的小故事,就是該市的領導在東南亞招商時提到襄樊,對方摸不著頭腦,不知是甚麼地方;但領導一提到襄陽,再強調是三國時諸葛亮的故居,幾乎無人不曉。因此,襄樊更名方便招商,至少在宣傳上較有叫座力。
設小說主題景點 帶旺旅業
襄陽是著名的歷史勝地,更名可令該市打傳統文化牌,如把《三國演義》中所提及的地方設計為主題景點以吸引更多遊客。以往內地城市更名,如湖南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安徽徽州更名為黃山市、四川灌縣更名為都江堰市、福建崇安更名為武夷山市等,都是瞄準發展旅遊業的目標。當中大庸原是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更名為張家界後的旅遊業發展迅速,現在機場、公路、火車站等配套完善,成為全國一線旅遊城市。
讀音近似湘潭 更名免生混淆
襄樊更名還有其獨特理由:方便辨識。舉例來說,乘客想去襄樊,但因襄樊與湘潭的讀音極相似,而相比只有60年歷史的襄樊,湘潭作為毛澤東主席的家鄉,名滿天下,故不少票務員都將兩者混淆,令買票去襄樊的弄錯為買票去湘潭。讀音相似令襄樊領導有更大動力去推動更名。
當然,這種好處未必適用於所有更名的城市,例如崇安這個名稱已用一千多年,但因武夷山較為人熟悉,故崇安便更名為武夷山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