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精美絕倫的千年藝術極品--由中德專家攜手合作修復的唐朝公主李倕的鳳冠。
借助文物修復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世界唯一的唐代公主鳳冠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中德專家的共同努力下重現光芒,與出土時的凌亂、錯位和昏暗相比,歷時2年成功修復的鳳冠成為精美絕倫的藝術極品。最值得一提的是,鳳冠作為第一次根據古代痕跡成功修復的典範之作,在修復過程中也是首次整體打包採用「實驗室內的微觀發掘」方式成功復原的唐代頭冠。 ■香港文匯報記者 熊曉芳
該鳳冠是迄今為止發現最複雜的唐代文物,其構成零件超過600件,又是目前中國零部件最多的單體文物,工藝複雜程度也居所有唐代文物之冠,頭冠還囊括了金、銀、紅寶石等唐代所有的裝飾材料。
物主李倕公主乃李淵後人
鳳冠主人唐代李倕公主,字淑嫻,是唐高祖李淵第五代後人,病卒於開元24年(公元736年),時年25歲。李倕墓發現於2001年,是西安東郊某高校新校區工地發現的182座古代墓葬中規格最高的墓,且保存完整。墓誌銘顯示,墓主是唐公主李倕,墓葬中的陪葬物極其豐富,並均具極高的考古學和古代工藝研究價值,而最令人興奮的是這件完整又罕見的頭冠。
李倕墓在歷史上雖未被盜擾,但由於受到滲入雨水的衝擊,許多隨葬器物或偏離原始位置,或支離破碎。陶器彩繪粉化脫落,銅器腐蝕嚴重,有的漆器甚至無法辨認。李倕公主的衣物已不復存在,只有由金、銀、銅、鐵等不同材料構成的冠飾骨架以及鑲嵌有綠松石、紅寶石、藍寶石、琥珀、珍珠、瑪瑙、螺鈿等金頭飾和服飾保留在原位,但也有位移;其他金銀器、瓷器、玉器等隨葬物的保存較好。
體現唐代最高工藝技術水平
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實驗室,記者看到了這件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保存較好、近乎完整的唐代公主頭冠。鳳冠可謂用盡了唐代所有的裝飾材料,包括金、銀、銅、鐵、珍珠、瑪瑙、貝殼、綠松石、紅寶石、琥珀、象牙、彩色玻璃等,金珠除了閃耀可見的大珠子之外,還有數以千計直徑只有0.15毫米的小金珠。製作中採用的工藝則有鑄造、鍛造、炸珠、金珠、鑲嵌、掐絲、拉拔等,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技價值,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技術水平。精美絕倫的鳳冠,璀璨奪目,從遠古走來卻彰顯著現代文物保護的傳奇。
「復原鳳冠最難之處在於對原真信息的發現和判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總工程師楊軍昌博士告訴記者,「這有點像破案,要把一個死的東西變活。」採用「實驗室內的微觀發掘」,是基於以往考古的經驗,因為在實驗室內可以控制環境,有效保存原始痕跡和原真信息,且不受時間限制和影響。李倕鳳冠的修復是中德專家聯手文物保護的成果,文保專家將打包回來的原始遺跡在顯微鏡下剝繭抽絲,將獲得的600多個零件一一清理,並反覆研究原始遺跡,最終「組裝」成現在的形態。
鳳冠造型曾難倒考古專家
在歷時2年的鳳冠修復中,專家們討論最多的是最後的成型問題,也就是鳳冠的造型。由於在中國從來沒有發現過這麼漂亮的頭飾,考古學家此前也從未見到零件超過600件的文物,因此在修復最大的問題是對原真信息的判讀,也只有正確的判讀才能正確地復原。
600多個零件怎麼「組裝」?在古代痕跡上,有的位置很清楚,比如在額頭位置一圈圈的彩色玻璃,但更多的零件被土壤壓得變形了,在出土痕跡的基礎上,基於對頭飾輪廓的想像,在查閱大量資料基礎上,參考明代出土冠飾,逐一組裝復原。
將辦李倕及出土文物討論會
楊軍昌透露,鳳冠於2010年12月份在北京首展後,中德將聯手舉辦李倕及李倕墓出土文物的學術討論會,在更廣的範圍發現有意思的線索。畢竟出土珍貴文物都是不多見的,在唐十八陵中至今都沒有發現鳳冠,而通過修復則給研究提供了更重要的證據。
在對李倕鳳冠的復原中,採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最新的有用保護材料,對古代材料進行揭示和保護處理,抑制材質的裂變。「李倕鳳冠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實驗室內的微觀發掘』典範之作,希望通過鳳冠的修復推動微觀發掘事業和多學科的理想合作。因為只有在實驗室,遇到的問題才有可能請教不同的人,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也就是對原真信息真正的判斷。」楊軍昌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