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從劇照一眼望去,《美猴王》的風格非常「百老匯」。然而,正當記者好奇於作為中國首部搖滾動作音樂劇,這齣《美猴王》汲取了多少百老匯精華時,總導演羅啟仁以一句「我想我們做得比百老匯更厲害」的闡釋,令記者既感震撼,又加深了原有的那份好奇。究竟這齣榮獲加拿大多拉獎最佳舞蹈編排大獎的獨特音樂劇,融合了哪些東西方特色?又自我創造了一種怎樣的獨特風格?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武術與舞蹈的結合
2007年時,羅氏劇團總裁羅啟仁開始起意尋找創新角度去做音樂劇,選擇用《西遊記》為題材,其實喜憂參半——「好處是觀眾對它都很熟悉,沒有距離感,很容易被吸引。」羅啟仁說:「但因為已經有太多個版本,所以對我們而言,更是種挑戰。」在大家已有的對家喻戶曉神話故事的認知基礎上,尋找突破與新意,最為考驗創作功力。他所希望發掘的嶄新角度便是打通音樂劇觀眾年齡層的限制。「音樂劇也好,舞台劇也好,包括百老匯在內的方式,都是偏重適合中年人欣賞。」年輕人更有興趣的則是流行樂、搖滾演唱會等,但羅啟仁認為兩者未必不能結合,做出老少咸宜的音樂劇。
「節奏感」是羅啟仁最重視的元素,《美猴王》用節奏澎湃的樂與怒、虛無夢幻的電子音樂、與細膩動人的中國古典樂曲,雜糅混合出一個有關天神、精靈與妖獸的現代風格故事。中國古典音樂與搖滾音樂結合中有許多地方需要磨合,經過反覆嘗試,才有現時既突顯中國骨氣義勇、亦表現西方熱情澎湃的旋律節奏。而跨越不同文化領域、摻和傳統與現代的獨特氣質,更令它成功躋身國際舞台,榮獲北美劇場界最高榮譽加拿大多拉(Dora Award)最佳舞蹈編排大獎。
令人意外的是,奪得這個大獎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正來自團隊自身——「07年我們的《大唐貴妃》就拿到了這個獎,我知道如果想再次獲獎,便要給出不一樣的風格來」,因而他選擇了武術與舞蹈結合這種使人眼前一亮的新方式,充分發揮動作音樂劇的獨到。武術和舞蹈結合給觀眾的新鮮感和衝擊力都很大,更將舞台媒介與電影等其他藝術的不同之處盡數展現。「假的可以搬演的東西,同現場看到真功夫之間總有差別。」動作的豐富中飽含力量,純粹欣賞都令人屏息。
超越百老匯風格
做純粹東方式的音樂劇,總難免會面臨是否受到西方百老匯經典影響的問題,因為音樂劇原初概念畢竟來自於西方。但借鑒些甚麼,又創造一個怎樣的自我情態,則是更重要的。羅啟仁驕傲地說:「《美猴王》的風格和百老匯不同,它裡面有很中國傳統的部分,但我們做得比『百老匯』更厲害,我們不但達到,更超越了他們的標準」。百老匯的最大特點是快速轉場,幾分鐘換一次場,全場演出下來大概60到80套服裝,令人目不暇接,而《美猴王》全劇演員超過70人,華美瑰麗的戲服已超過500套。它沿襲了百老匯的節奏編排方式和十足動感,甚至更強調節奏的感染力。
《美猴王》既有天神,亦有妖精,在創作上有許多天馬行空的空間。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故事的發展都可以玩出新意。而國人對創新改良傳統的認受力,也超乎羅啟仁預計,他曾擔心自己超現實的編排方式要國內觀眾接受會有局限,然而在北京奧運演出時的大獲成功,卻顛覆了他的想法。「過去以為觀眾保守,擔心自己太驚世駭俗,但其實在北京演出效果非常好。」儘管《美猴王》中的怪物與中央電視台電視劇中的各路妖怪樣貌千差萬別,還是令人感到十分有趣。因而,北京演出後,劇團又細緻改良了許多劇中的角色造型。所以,我們即將看到的《美猴王》香港首演版,只會更加誇張有型,以張力挑戰人們的視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