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賈選凝
「伙炭十年」是一道香港多元藝術形式聚首的里程碑,更是一種歲月淬練出的藝術精神。在工廈被宣告行將淡出香港歷史舞台,接受政策強勢「活化」之際,「伙炭十年」更不單只具有與公眾對話的藝術工作室開放日意義,參與的每位藝術家都能從中投射自我對藝術的愛與堅持。今次讓我們對話「伙炭十年」策劃之一—藝術家何文聰,聆聽「伙炭十年」於他的意義。
你認為「伙炭十年」的最重要意義是?
何:伙炭藝術工作室群落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從未經過設計和政府扶持,自10年前開始,完全是通過藝術家們的自身努力喚起公眾的興趣,它是一種藝術聚集力量。通過它,可以很完整地看到香港民間藝術力量的發展。伙炭令大家了解,藝術不單只是藝術家的個人行為,也可以比較貼近社會,可以有影響力,可以提升文化氣氛。我想這是在香港這樣一個特別注重經濟發展的單元性社會中不可多得的。
「十周年」有哪些與以往不同的特色?
何:今年我們又多了22個新的工作室,現在一共有76個開放工作室。與以往不同的是,藝術媒介和呈現形式都更為多元。過去的創作形式集中在繪畫、雕塑、影像方面,但藝術學院新畢業生的加入也帶來了更多新元素。有藝術家做公仔、做洋娃娃,用很貼近手工藝的方式,讓我們看到手作藝術的魅力,還有些外國藝術家和展廊也加入進來,整體上更多元化及有趣。
個人對「伙炭十年」的期望是?
何:如果按照政府的政策指引,那麼隨著許多藝術家搬離火炭這個區域,幾年之後,伙炭的力量也會慢慢消失。我希望政府可以真正體諒關注藝術家的創作需要,但因為以火炭為中心的這個網絡不是出於政府安排,大家聚集在這裡是有原因的,這附近有許多工具、人、餐廳、公司、甚至是這個工業區的背景,都和我們的藝術創作區分不開。拆除工業區、重新規劃工業樓宇的政策,很有可能為這種藝術力量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是發展局並未考慮過的;但是作為藝術家,我們不能不去考慮。我想,這是所有火炭藝術家們都需要面對的一道難題,但是真的希望這種用十年構建起的藝術力量,不會就此淡出人們的視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