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志漢慨嘆指,教資會在籌備報告時,未有真正聆聽其聲音及需要,令社會對自資副學位誤解越深。香港文匯報記者周婷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婷) 教資會《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提到,本地副學士課程定位有欠清晰,被公眾視為成績較遜的中七生入大學的「踏腳石」,其認受性也遠比部分高級文憑課程低。不過,香港首所推出自資副學士課程的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院長黃志漢引用同一報告指,自資副學位畢業生平均薪酬,較中七生高出約3成。而在過去10年間,他所見到副學士資歷不論在升學、就業方面均有很大進步,但成果卻似被忽略。他慨嘆指,教資會在籌備報告時,只「公式化」地邀請業界提交意見,未有真正聆聽其聲音及需要,令社會對自資副學位誤解越深。
增銜接額乃肯定副學士能力
黃志漢指,香港大部分入讀副學士者,均以銜接至大學為終極目標。而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把大學高年級銜接學額倍增至每年4,000個,是對副學士生能力的無形肯定,也反映了其於高教界的影響力。
就教資會提出須為副學士設立一獨立資歷,黃志漢指,目前不少海外大學,已把2年制副學士當為學士首半部分來處理,即如學生完成首2年課程,對此方向表認同。
與高級文憑比較致外界誤解
他續說,副學士於香港無疑是新興資歷,但教資會仍堅持要把它與歷史較長的高級文憑作比較,令其成效被忽略,也引發外界對副學士誤解,令他「每次講起都好激氣」。
浸大國際學院10年未加學費
黃志漢直言,部分社會人士認定,大學轄下的社區學院,是靠「黐金糠」、依仗大學名聲以生存,那是對副學士學生及院校的誤解,並不公平。他表示,附屬於大學的自資院校,其實經常面臨經營困難。以浸大負責副學士的國際學院為例,成立10年都未有上調學費,但為留住人才及應付通脹,老師薪酬卻年年加;加上須向政府償還貸款,因此更須「勒緊褲頭」經營,「對比以往在浸大本部任教時,同事用電、用水、用紙張不會特別節約,但到94年接任持續進修學院院長後,始明白自資經營的難處」,應省則省,成為該校處理開支的要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