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鄧小平訪美期間與美國總統卡特一起露面。 網上圖片
——鄧小平翻譯憶中美建交波折
鄧小平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會談後的笑容,被歷史所定格。他愉快的神情,流露出對會談成果的滿意,蘊含著對中美關係的積極展望、對未來合作交流的期待。第三次會談後,鄧小平和卡特緊緊握手,並且說:「現在兩國人民都在握手。」這句話,卡特後來說,令他深深感動。
登《時代》 粉絲眾多
鄧小平的魅力還表現在「原則問題毫不讓步,但永遠準備尋求雙方的共同點」。在會見美國議員時,一些議員就台灣問題提了一些挑釁性問題,鄧小平總是態度明確地強調:台灣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的政策是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我們永遠不放棄使用武力。因為那樣反而不利於台灣問題的解決。
鄧小平所到之處,很多人拿著以他的肖像為封面的《時代周刊》,列隊等候與他握手,請他簽名。美國主流電視每天的黃金時間變成了「鄧小平時間」或「鄧小平頻道」。
卡特在日記中寫道:「鄧小平的訪問是我擔任總統期間非常愉快的經歷之一。對我來說,一切進行得很順利,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看起來也同樣高興」。
開放政策受各國歡迎
事實證明,訪問所象徵的前景—兩國攜手創造世界和平—令兩國公眾十分嚮往。如果說這次訪問成功來自鄧小平個人魅力的話,那麼,這種魅力是多種因素的結合:他對改善中美關係的真誠投入,他的機智,他的熱情等等。
鄧小平的這次對美國的訪問構建了中美兩國新的合作基礎,象徵著新中國外交一個新階段的開始。與此同時,中國國際戰略的重大調整也從這次飛渡太平洋的歷史性跨越開始了。正如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在看到鄧小平訪美的電視報道後做出的評價:「中國開放的大門以後恐怕再也關不上了。」
訪美之後 鄧再無出國
1979年2月,鄧小平訪美結束後曾對施燕華說,他已經完成了外訪任務。當時施燕華並不理解鄧小平話中的真正含意,後來她才意識到,鄧小平覺得有責任在「文革」後改善與美日的關係,並前往美日訪問,打開中國通往現代化的大門。在15個月時間內鄧小平訪問了5個國家,並且都取得了圓滿成功。訪美結束後,在他有生之年再也沒有出過國。
1982年,中美兩國就美對台軍售問題發表了《八一七公報》,其核心是解決《中美建交公報》遺留下來的美方售台武器的問題,讓美方承諾逐年減少售台武器,直至最終解決。(五之四) ■摘自《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