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命理家或堪輿家,但可以預言,本地粵劇界在兔年會有一番作為。一個行業是否活躍,最重要是有資金投入,一個氣勢極盛的劇團在大年初三上演賀年粵劇,作為它推動粵劇大計的開端,故不論將來的成績如何,起碼在兔年會為本地梨園帶來動力。當然,另一筆由政府撥給「粵劇發展基金」的資助款項不能呆獃在專用戶口裡不動,兔年也須批出或推出三、兩個新計劃,讓特首在來年的施政報告中有個交代。
除了資金投放之外,學界對參與粵劇教育的積極態度也使本地粵劇在兔年出現一番新氣象。過去兩年在香港大學吳鳳平博士的努力,以粵劇劇本教授中文的計劃獲得了高度的肯定,而出版了兩本紅伶傳記也獲良好的口碑。但論影響的重要,莫過於她協助「八和粵劇學校」的課程發展。我曾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八和粵劇課程」藝評員多年,深知這個課程要更上一層樓,便必須邀請學術界參與,設計一套系統化的教學課程和教授方法,讓課程「專業化」,學生畢業後的資歷被社會承認。如果「八和」能夠成功將「八和粵劇課程」和它在中學推行的粵劇協作計劃發揮「蝴蝶效應」,或許會成為解決本地青少年太遲學習粵劇的問題,「八和粵劇課程」自然也成為本地粵劇教學的牛耳。
此外,香港公開大學在二零一一年初推出網上和課程相結合的粵劇課程,雖然從課程的設計來看,主要讓學員了解粵劇,屬入門的第一步,但對在職人士尤其是中、小教師,無疑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學習途徑。
至於今年五月,香港教育學院主辦粵劇創意講座,不知道是否該學院計劃在課程中開辦這一門學科的前奏。我一向認為要保存粵劇,必須把它放進中、小學的課程內,所以師資的培訓非常重要。
但願兔年梨園百花盛開,一片新景象。 ■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