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鍵先生遺作《香港粵劇敘論》的第十三章提及:「再說關於清唱粵曲的傳播及推廣問題,其實,過去的歌壇或茶座,無非都是一種載體或傳播媒介,當歌壇茶座這種形式泯滅了之後,四、五十年代的唱片業及電台依然繼續為之推廣及傳播。時屆六、七十年代,香港新興的有線電台『麗的呼聲』,還有澳門的綠村廣播電台,每日不停播出粵劇、粵曲節目,香港的無線電台除了一般的粵劇、粵曲節目外,還有現場的直播節目,包括直播業餘及閨秀唱家們的演唱等。」根據現存的播音前輩的口述資料,香港電台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經播放粵曲和現場轉播「廣東大戲」。五十年代初,麗的呼聲成立時,招攬了不少粵劇和粵曲界的人才,我曾在這專欄介紹過唐滌生、鄭孟霞、李銳祖、羅寶生等人都在麗的呼聲工作,很多歌唱名家也參與電台節目的演出。
可提升愛好者水平
香港電台在缺乏銀彈的環境下,要抗衡麗的呼聲的挑戰,真有點像侏儒挑戰巨人。到了1956年,香港電台的前輩終於想到增設社團粵曲,讓來自不同團體的業餘粵曲愛好者在空中引吭高歌,當時的節目名稱叫《絃韻歌聲》。由於電台只須付車馬費給社團,因此財政負擔不多,結果同類節目至1981年還維持製作。至於麗的呼聲及後起的綠村電台、商業電台有沒有製作社團粵曲節目,我就沒有研究了。
1982年,名伶羅家英加入第五台做節目主任,製作新節目《粵韻精英》代替社團粵曲節目,對象以年輕粵曲愛好者為主。可惜,他和第五台台長鄧慧嫻合不來,最後辭職不幹。1984年,第五台恢復製作社團粵曲節目《香江樂府》,各業餘粵曲團體可以自由申請錄音期,若演唱水平達到標準,則安排在節目內播出。根據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搜集到的文獻,登記了九十七個曾參加過《香江樂府》的社團名稱,不少還是業餘粵曲團體,而當時他們都成為在各會堂舉行演唱會的主辦機構。當然歷年曾在《香江樂府》表演的團體遠超這個數目,可見電台社團粵曲節目真是可以激發更多人學唱粵曲和提升他們的水平。 ■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