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敬文)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容易誘發心血管毛病,有環保團體批評港府多年來未有對外公布數據,有衛星圖片顯示有關濃度水平高企,並指當局曾於2002年提出探討制訂標準,但現時仍「無影無蹤」。環境保護署表示,將會定期公布有關數據,而前年PM2.5濃度已符合世衛最基本要求。
懸浮粒子可分為直徑10微米、5微米及2.5微米,10微米懸浮粒子被吸入後,多數會被鼻腔阻隔,但小於5微米微粒可透過鼻腔直入肺部,對呼吸道及肺部傷害較深。不過,環保署多年來僅披露PM10在空氣中的濃度,在2002年曾提出探討制訂相關標準,並承諾定期發布數據,但多年來卻未有落實。
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蔡家民表示,根據美國太空總署去年10月發布的衛星圖片,連同香港的珠三角地區在2001年至2006年PM2.5濃度,年均值為每立方米近80微克,以世衛最嚴格標準計算,香港的PM2.5濃度已超出世衛標準8倍,促請港府及早制訂標準,並採取措施減少有關污染物的排放。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現正計劃增加PM2.5的監測站數目,當PM2.5納入空氣質素指標後,將會定期對外公布。發言人表示,資料顯示在2001年至2006年期間PM2.5的最高年均值是每立方米45微克,前年錄得的平均濃度已跌至31微克,符合世衛最基本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