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世榮老師(中)的故事,為詹朝霞(左)勾勒出曾經「富者仁,貧者不賤」的鼓浪嶼,右為林老師的學生、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白嘉雨。香港文匯報福建傳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舒婕 廈門報道)在島上生活了15年,「移民」詹朝霞陶醉於閒適的生活,也揪心於被歲月漸漸埋沒的人和事。發掘還原曾經「富者仁,貧者不賤」的鼓浪嶼,詹朝霞對這份「副業」樂此不疲。在她看來,鼓浪嶼的過去對現今追求的和諧社會有一定的啟示。
1995年10月,詹朝霞大學畢業,在鼓浪嶼幹部療養院工作。時常為療養的老幹部做嚮導,島上的變化點滴記在心裡。2007年,在廈門大學攻讀碩士的詹朝霞,將《鼓浪嶼總體戰略定位與發展策略》定為論文題目。也就是從那時起,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讓過去告訴未來。
在不斷的走訪過程中,詹朝霞被隱藏在紅磚牆裡的故事迷住了:島上誕生的絕不只有林巧稚、殷承宗、舒婷。「最讓我震撼的是,這些卓有成就的鼓浪嶼兒女,有很多來自貧苦人家,但身上卻散發著溫文爾雅的氣質和對音樂的精通。」
為詹朝霞的震撼下註腳的,是83歲的中科院院士卓仁禧和81歲的鼓浪嶼人民小學退休校長林世榮。生於富貴之家的卓仁禧和母親做三份工養大的林世榮,當年卻是島上英華中學的同班同學。林世榮告訴詹朝霞,當年確實因為貧窮自卑,但班上的同學無論貧富,都和樂融融,像自己這樣的窮苦孩子獲得了寶貴的受教育的機會。
富仁貧不賤 同窗皆成材
「當年鼓浪嶼尋源書院一個班的12個學生,居然全體成材,每個人都在不同領域卓有建樹,如病毒學家黃禎祥、天文學家余青松、戴文賽等等。無論富室俊傑,還是寒門才子,鼓浪嶼,是他們共同的背景。」幾乎湮滅的故事,在詹朝霞的不懈挖掘下,重新浮出水面。她並著重選擇12名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所成就的代表,主筆撰寫鼓浪嶼系列叢書之《鼓浪嶼學者》。
期景區社區 和諧共發展
每每看到旅遊團草草上島一日遊,詹朝霞便感到格外痛心。曾經推行了一段時間的人口外遷政策,令鼓浪嶼失去了生氣。「風景名勝區的人口發展,應當包括外來遊人、服務職工和當地居民三類人,所以我在論文中提出,風景名勝區和人文社區並不衝突,留住島民才能保有島上的文化底蘊。」她說,未來的許多年,還會這樣行走在琴島的巷道中,尋找歷史的沉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