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為香港創意「生態」把脈 死氣沉沉 VS 生機勃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系統設計」概念設計出的奧爾泰Super WiFi基站。

 創意設計這一名詞風靡全球,我們早已不陌生,但談到香港創意,我們又是否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概念?在上海世博載譽回歸本土的主題展覽「香港:創意生態─商機、生活、創意」或許可以為我們模棱兩可的認知提供一些切實注解。這次展覽其實亦是對香港創意基因的剖釋,並闡述本港獨有的社會、文化、經濟及地理因素,究竟在如何推動香港的創意發展。無論是商業與設計的融合,抑或傳承革新、品牌創立,傑出設計師與年輕設計師所呈現出的迥異風格,都使我們能更清晰從中了解,甚麼是真正的香港創意,這生機勃勃的創意環境又該如何延續?香港的創意動力與實力始終在以其自身方式,締造著嶄新的風貌與願景。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香港創意不是潮流 是傳承

 有別於設計展千篇一律的布局設計,這次展覽力圖建構的不只是展品之間的平行鋪陳,更是一種宏觀的創意景觀。「商業與設計的融合」先聲奪人地展出了設計如何影響並作用於香港,包括港鐵、香港國際機場、太古地產在內的一眾地標式設計早已構築起這座城市的便捷八達,而日常生活中我們習以為常於這些設施,卻不見得了解平地而起的它們背後蘊含了「系統設計」概念。

 香港設計中心項目總監周婉美認為,香港的公共空間設計在全球都可構成典範——在最有限的空間內以設計為人實現最多的方便舒適。而擔任總策展人的著名設計及文化學者羅啟妍則表示,用這樣的形象展示媒介,更能使人們了解到,設計不是一個獨立孤絕的單獨項目,它在城市發展中時刻扮演著重要地位,城市面貌的提升與設計創意密不可分。

 「香港創意生態不是新興的潮流名詞,而是傳承多年的歷史。」香港有從事海報設計數十年、入選《平面設計名人錄》的首位華人設計師靳埭強,也有結連國粹、以將東情西韻融合出獨一無二茶具質感而名動全球的陳幼堅,更有張智強以設計為工具、將城市空間打造出帶有文化品味的奇妙分布。他們的設計靈感都正是從本土資源中生發出跳脫力量,無論是狹窄空間內的自得其樂,還是平面水墨的傳統智慧,香港設計師們在各個領域中都秉承了對創意精神的沿襲與革新。

提醒大家香港的固有優勢

 所謂生態,最根本意義還在於建構可延續的序列。羅啟妍認為:「香港的最大優勢是有人才、市場,更有自由。」通過展覽所匯集的創意實力,提醒人們認識到香港的固有優勢,對推動未來設計趨勢而言,至關重要。

 也會有人質疑,本土創意設計似乎大多是開枝散葉在國外,聲名鵲起之後再回歸故土。但周婉美相信,這是一種對香港設計發展軌跡的誤讀。70年代開始,許多本地設計師前往國外修讀設計,並進入當地設計業界工作,以依托當地豐沛多樣的資源優勢,但80年代末至今,特別是西九生態日趨步入軌道後,大量的設計師紛紛回到香港工作。「特別是小型的側重創意的品牌,因為香港的優勢不在工業產品那些大型耗能設計上,但在發揮創意層面,卻可以做得很好。」

 傳承設計產業的靈魂正是天馬行空的創意凝聚。是故,行業對新一代設計師的要求便更著重在發掘新穎靈動創意。在展覽中,我們亦會看到在上海大受好評的57位年輕本土新晉設計師,以各自不同創意,幻化策展人榮念曾的「天天向上」人形公仔。「他們來自插畫、時裝、平面設計、建築、跨媒介等各個設計領域,正是他們延續著香港的創意生態。」

知名設計師挑戰更大

 新設計師同傑出設計師在不同時代環境下,所面臨的挑戰是否相同?是否新銳設計師在這個創意蓬勃的年代嶄露頭角更為艱難?周婉美的看法是:「70、80年代,很少人讀設計,所以作品相對容易被人們認識。但現在的行業生態,其實是包含了更多機會,國際各地客戶如今都來到香港,這給新人們創造了更大發展空間,且現代設計的高科技操作方式,也遠勝於以往手作的費時費力。」

 羅啟妍又指,知名設計師其實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創意永遠都要變,否則就無法延續品牌的革新。最初我在紐約做設計時,沒有人知道中國元素是甚麼。但Branding的意思就是將你的創意展示給人、打動他們,設計不只是藝術,它時刻都要兼顧市場,要令人知道你的創作,最重要的是建構你的設計面貌。」而這亦是香港創意所需要的接續與傳承精神。

創新、底蘊俱不可缺

 設計業的長足發展不只依賴政策推動營商氛圍、活化市場,更需要設計師們思路上的與時俱進——結連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又能煥發出新時代創新意念。見證香港設計產業多年一路走來的羅啟妍,認為香港可以借鑒荷蘭設計的發展經驗,令公眾認同創意能夠為生活增值的理念。「需要通過教育計劃、政府長線支持等方式推動人們對本土設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換言之,即是香港設計的主體性需要深植人心,這是Branding的第一步。她特別強調了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如何深入淺出地通過設計解讀中國文化,將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資源貫穿進設計中,已有趙廣超這樣的設計師為我們做出了示範。」一生致力揭開故宮神秘面紗的趙廣超,通過「大紫禁城展覽」令全世界飽覽了故宮的壯麗全景,這樣的創作便是將傳統置入現代語境之下,既有歷史意義,又有藝術價值的設計概念。

 羅啟妍本人的「我個人設計的絲路之旅」亦是充滿文化底蘊的一次設計征程——她的絲綢之路緊扣繩結這奇妙象徵,一路由印度到中國、再遠達中東伊斯蘭教區直至歐陸天主教國家,跨越不同大洲的文明背後,是一種圖案的百變幻化,是遠古迄今的見證,更是全球化的無國界審美。也許,這正是身為名家的獨特觸覺:將設計感做出深厚文化味道,絕非遙不可及的沉悶,而是在不斷創新的思路中發現點滴驚喜。正如她所說:「真正的創新意味著勇敢地向未知領域進發。」

成功在不斷超越前人

 打破思維的禁錮,才能有創新的勇氣。香港需要更多像利志榮一樣勇於在看似無用的原料中尋獲價值、將之增值為令人耳目一新精品的設計師。國泰餐具的傳奇可以被無限次複寫,只要設計人才們足夠用心、耐心、精心。

 如今的香港設計、香港品牌,不只需要不斷超越本土前輩的智慧,更要面對全球市場超過5,000個知名品牌的競爭。故而,創新與底蘊,則更需實現平衡、缺一不可。也許香港的天然優勢,已令它成為世上最契合John Howkins於2002年提出發展「創意經濟」概念的地區之一,因此延續創意的使命感則更責無旁貸。

 「從製造基地發展到國際金融服務中心,進而蛻變成為充滿創意的設計及設計管理中心。」這是香港設計人的由衷渴望,更是全球對香港的殷切期許。當一件件展品,在我們眼前訴說著從過去到現在一段段釋放多元文化想像的「設計故事」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更是對未來的蓬勃預示——香港風格,將在未來繼續吸引全球營商動力、更多傳統與現代特質交相輝映的產品也將層出不窮。

相關新聞
為香港創意「生態」把脈 死氣沉沉 VS 生機勃勃 (圖)
「香港:創意生態」展覽
別樣物哀—大自然之美的脆弱 (圖)
「勿忘我」池田眾個展
更正啟事
百家廊:大眼睛觀光巴
翠袖乾坤:愛文學還是愛「流行」?
海闊天空:好奇心
琴台客聚:事有可疑
杜亦有道:非關天象
隨想國:閒話間諜
獨家風景:兩個藝術村
獵頭人張慧敏職場啟示錄 (圖)
微語錄
馬世芳(台灣廣播人)
胡恩威(劇場工作者):
張專(媒體人)
劉維公 社會學者的創意生活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