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科「雙重評卷」評卷員須經培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吳克儉(右)對文憑試考生可獲內地高校「免試錄取」安排感到樂觀。而候任考評局常任秘書長唐創時(左)將於下月履新,屆時將繼續跟進文憑試認受問題。 資料圖片

——文憑試考生獲內地高校「免試錄取」 考評局表樂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婷)第一屆中學文憑試將於來年開展,考評局正密鑼緊鼓籌備文憑試評核細節。為了「對付」讓不少考生、老師大感頭痛的通識科,考評局將會進行「雙重評卷」措施,務求做到客觀、公平。當局也會為2千名通識科教師進行評卷培訓,從中挑選首屆通識科評卷員。針對文憑試在內地及國際的認受性問題,考評局主席吳克儉透露稱,與內地教育部討論進度良好。對於文憑試考生可獲內地大學「免試錄取」,他個人感到「相當樂觀」。

 考評局將由下星期開始至4月上旬,陸續向中學發放有關文憑試的各樣詳情。而考生最為關注的考試時間表及放榜日期,最快將於下周公布。各科考試費用則最快於本月底公布。

文憑試練習卷明年1月發各校

 考評局昨日舉行傳媒午餐聚會,考評局總經理(評核發展)李王鍏透露,為首屆文憑試而設的「Practice Paper」(練習卷)將於明年1月發到各校。屆時,考評局將會從各組別學校中選出「Pilot School」(先導學校),並於各學科分別抽選數百至2千份試卷,研究學生表現。她續稱,文憑試的16個科目,包括4個必修科、12個較多人選修的學科,將全數沿用網上評卷系統。

 至於對於大部分考生最為「心驚」的通識科,李王鍏表示,當局將為通識科進行「雙重評卷」措施,即有兩位評卷員評核同一份試卷。假如兩位評卷員給分相差太遠,則會有第三位評卷員評核,務求令評卷更公平。

 吳克儉補充指,通識科對教育界而言是新挑戰,不少通識教師都出現over-prepared(過度準備)情況。因此,當局將為2千名通識教師進行培訓,希望加強他們對命題的認識。當局也會從中篩選1/3、即約600位教師,成為首屆文憑試通識科評卷員。

將與歐盟部門討論認受問題

 中學文憑試在國際及內地的認受性,一直備受家長及考生關注。吳克儉透露,與內地教育部的討論,已進入最後階段、討論進度良好,對文憑試考生可獲內地高校「免試錄取」安排感到樂觀。考評局及教育局代表也將於下月中旬赴歐洲,與歐盟相關部門就文憑試認受問題展開討論。

校長指重點是內地錄取細節

 熟悉內地升學的香島專科學校校長羅永祥直言,學界一直不擔心內地「不認受」文憑試等同內地高中學歷,但重點是錄取的細節。他透露,內地教育部初步已同意教育局、考評局「免試錄取」的提議。不過,在現階段,內地院校仍須等待官方正式指示,才可就錄取細節作出討論。他相信內地有關部門可於短期內公布基本決定,例如2012年可否推行「免試錄取」。至於實際推行細節,相信仍需要一段時間才可理順。

相關新聞
遊學搜記:外語 ≠ 英語 打開世界另一扇窗 (2011-03-08)
歐洲高等教育展周六日舉辦 (2011-03-08)
圍棋──黑白是非 (2011-03-08) (圖)
中大邀6中科院院士交流 (2011-03-08) (圖)
首屆教院青年節 學生愛心獻世界 (2011-03-08) (圖)
終極會考有機會出10優狀元 (2011-03-08) (圖)
通識科「雙重評卷」評卷員須經培訓 (2011-03-08) (圖)
15%學生敵視融合生 「融合教育」未見效 (2011-03-07) (圖)
學障兒遭歧視 母亦受家長排擠 (2011-03-07) (圖)
中大中醫學位 報讀人數增1.6倍 (2011-03-07) (圖)
經聯招報讀3大中醫學科總人數(改選後) (2011-03-07) (圖)
兩大校長盃足賽 中大共贏5場 (2011-03-07) (圖)
城大校長講座談「納米科技」 (2011-03-07) (圖)
家庭綠洲:資優生IQ高 EQ未必100分 (2011-03-07)
15%學生敵視融合生 「融合教育」未見效 (2011-03-07) (圖)
學障兒遭歧視 母亦受家長排擠 (2011-03-07) (圖)
中大中醫學位 報讀人數增1.6倍 (2011-03-07) (圖)
經聯招報讀3大中醫學科總人數(改選後) (2011-03-07) (圖)
兩大校長盃足賽 中大共贏5場 (2011-03-07) (圖)
城大校長講座談「納米科技」 (2011-03-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透視眼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