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06年吳忠超應霍金邀請訪問劍橋。吳忠超提供
文:香港文匯報 吳:吳忠超(浙江工業大學物理系)
文:與《時間簡史》相比,《大設計》提出了哪些主要的新觀點?
吳:《時間簡史》的主題是黑洞和宇宙學。1982年,霍金提出了無邊界設想,他的理論為宇宙創生提供一個無中生有的場景。那個時期,人們已在進行量子引力和統一理論的探索。此後,理論物理學界耗費了30年時間發展超弦理論,現在的共識是M理論也許是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理論的候選者。但在M理論中時空是十一維的,而非四維的。從M理論可以預言出10的500次方個不同的宇宙,它們會捲縮成不同的四維時空及其表觀定律。其中極少數對應於我們存在於其中的宇宙。霍金認為,如果將觀察者存在作為條件,就可從中選出我們的宇宙。《大設計》納入了這30年理論物理學界包括霍金本人在尋求統一理論和研究宇宙的新成果,還包括霍金對這些學科未來的展望。《時間簡史》把上帝摒除於宇宙事務之外,然而與此同時,它似乎也把我們從宇宙其實是一切的事務中摒除出去,而《大設計》卻讓我們作為某種意義上的萬物之靈參與創生不僅將來的而且過去的歷史。
文:作為一本科普著作,《大設計》與霍金教授之前的著作相比,有何不同之處?這本書的緣起又是怎樣的?霍金教授是在怎樣的環境下萌生了書寫此書的意願,又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完成了此書的書寫?這本書並不厚,只有100多頁,但據聞花費了10年時間才寫完,其中的艱難如何?
吳:在《時間簡史》的最後一章,霍金就表明理解宇宙和我們的存在是最大的課題。《大設計》就是沿著這個思路繼續發展的。這部書的內容以科學和哲學並重。長期以來,許多出版家和朋友都希望他繼續撰寫像《時間簡史》那樣的著作。2006年3月我應他的邀請訪問劍橋,他告訴我,他正在和蒙洛迪諾合寫定名為《大設計》的書。那時他的交流速度是每分鐘兩個詞,現在是每分鐘只有一個詞。
文:全書開篇所說的「哲學已死」意味著什麼?對於上帝存在的否定又意味著甚麼?
吳:因為哲學界跟不上科學的進展,所以對科學已失去發言權。霍金認為,研究宇宙的存在必須拓清存在的含義。從2,000多年的科學史,尤其是量子論和弦論的發展出發,霍金提出必須用依賴模型的實在論取代獨立於觀察者的實在論。
在界定何謂上帝之前,問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按照許多人(包括愛因斯坦、霍金)的看法,如果上帝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人格化的個體,那上帝是不存在的。如果上帝是指無例外地制約萬物的規律,那麼上帝是存在的。這就是斯賓諾莎和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情感。
文:您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是否也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
吳:由於要趕在2011年初(即原版書初版之後3個月)書市之前就要推出中文版,我只有兩個多月時間,實在太匆忙。
文:在學界,關於這本書的最大爭議是甚麼?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你覺得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是甚麼?
吳:這本書主要讀者群將是青少年,所以在他們中不會有什麼爭議。我遇到的讀者最小的只有12歲,他可以對研究生們解釋這個理論。對於老年人則存在轉換觀念的問題,無論是關於宇宙的創生還是關於宇宙和我們的存在。這是一部探索宇宙和我們存在的傑作。這些形而上的探索表明人確實和動物是有點差別的。
文:對於您自己而言,閱讀這本書最大的觸動是甚麼?
吳:生命是短暫的,其他一切都是過眼煙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