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香港作家聯會籌建永久會址,終於獲得落實了。
想起最近來香港的白先勇,對我談起文學的堅持和執著,頗多感觸。愛因斯坦說過:「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著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現在,大家都為了電冰箱、汽車、房子而奔走、追逐、競爭。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了。但是也有不少人,他們不追求這些物質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白先勇當年在台灣辦《現代文學》,把時間、精神、金錢都押上去,讓《現代文學》持續了二十年,影響了海內外無數有志創作和愛好文學的青年。
在香港辦文學雜誌更是難上加難,一方面文學作為商品價值基本是等於零,注定是一個落泊孤兒。組織文學團體,經費便是一大難題。
「作聯」迄今已堅持了二十三年了。作為一個民間文學團體,在官方長期漠視和商品社會夾縫下掙扎成長,期間沒有被商品化的巨浪淹沒,不光生存了二十三個春秋,還購買了自己的會址。這在銅鈿社會的今天,不啻是一個奇蹟。
「作聯」會址過去長期是租用的,後期由一位榮譽會長以象徵式的租金借用。會址一直很狹隘,坐落的地點也不理想,原來一個寫字樓大廈,後來發展成一樓一鳳的所在,甚至香港個別報章,也曾以「作聯」會所與一樓一鳳共處為題,大做文章。會員在此上落很不方便,開會、聚會都得在會址以外的酒樓舉行,很不正常。
大約五、六年前,我們在理事會提出籌募購置永久會所經費的建議,建議方案乍聞有點匪夷所思,不少人不看好,甚至潑冷水,覺得這是戛戛乎其難的事。
在理事會大部分成員的堅持下,我們終於向外界公開籌募建永久會址的消息,期間籌募工作進展不大,「作聯」的會員都是窮書生,加上香港樓價不斷暴升,辛辛苦苦所籌得的捐款,在此消彼長下,離目標愈來愈渺遠。但是我們沒有放棄,堅定信心,只有加倍努力、奔走疾呼。
正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五年後,我們終於籌得足夠費用,並購得一個位於柴灣工貿大廈面積七百多平方呎的永久會址,地方雖然不大,卻是我們「作聯」永久的家。
「家」是一個溫馨的名字,它是在人生旅途跋涉的棲身、休憩之所,是親切的、也是甜蜜的。
有了家,便有落腳的地方。我們將善用這個家,定期舉辦文學沙龍,包括文學講座、座談會和會員作品交流,我們也歡迎我們的會員經常回家,在這個文學天地論劍談文。
談到香港文學,有不少人發出悲觀的論調,認為香港文學已氣息奄奄了。
香港文學被邊緣化的說法,已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我想,只要我們文學工作者自己的心態不邊緣化,即使地處邊緣,我們也要在這個貧瘠的邊緣地帶叩開一片文學的小綠洲。
這片綠洲,在這商業大都會的背後,不一定很顯眼,但卻煥發出勃勃的生氣,驗證文學不死的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