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智鵬)本地國際學校學額不足問題長期困擾香港社會,特別是影響外國公司員工的子女在港接受教育,甚至影響香港吸納該等人才的競爭力。教育局資料顯示,本學年香港47間國際學校共錄取近3.2萬學生,但其中13%逾4,000個學額被港生佔據,當中有4所學校港生佔整體人數超過一半,最多更逾8成,幾乎全面「本地化」。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指,政府致力透過提供空置校舍和全新土地等多方面支援國際校發展,料未來2至3年可大增5,000學額,而獲政府土地或校舍的學校,港生亦不能多於50%,以保障外地生教育需要。
教局撥地建校擴學額
孫明揚昨於立法會回覆議員口頭質詢時指,政府一直支持國際校體系發展,以滿足因工作或投資而來港的海外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2年前當局已推出4幅全新土地建新國際校,其中一幅已批予英國名校哈羅國際校,料2至3年間可相繼落成。另外,亦有4所國際校獲分配空置校舍作擴充之用;7校獲批以租約形式臨時使用空置校舍,供其原校擴建翻新;有關措施共可額外提供5,000個學額。他透露,現時國際校平均入讀率達88%,雖有學校競爭較激烈,但爆滿情況未算嚴重。孫明揚又表示,現時國際校普遍主要錄取非本地生,整體港生比率約13%,但亦有個別學校會增收港生,以讓校園更多元化發展,及擴闊學生文化視野,當局認為應要平衡有關需要。
國際校自負盈虧難干涉
不過,全港國際校入學資料顯示,有4所學校本地生比率偏高,包括耀中國際學校(52.5%)、九龍小學(64.9%)、京斯敦國際學校(65.1%)及朗思國際學校(81.5%)。議員張文光質疑,該等學校的外地學生反變成「少數族裔」,擔心即使再撥地增建國際校,供外地生的學額仍不足,建議當局應考慮作限制,確保國際校恰如其份,以收外地生為主。
孫明揚回應稱,由於國際校均是自負盈虧私校,當局難以干涉其收生策略,但為確保外地生的入學機會,若國際校接受政府的撥地或空置校舍,錄取港生均不得多於50%,目前基本達標,若情況許可,也會考慮再收緊有關限制。
另外,多名議員提出,應進一步放寬改變空置校舍用途的程序,讓國際校以至其他團體更靈活使用該等硬件資源。孫明揚指,過去3年37所空置校舍中,已有27所獲重新分配或預留再作教育用途,但由於部分空置校舍面積細小且地處偏遠,並不受歡迎,當局會研究相關流程,希望讓空置校舍的使用更精益求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