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周日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民族傳統服飾 本色日趨消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水井邊的小普哨。

——商業味濃失純真 強求摩登泯傳統

 100年前,赫哲族的魚皮衣就已經沒人穿了,但製作工藝卻一直保持著,直到上世紀90年代失傳,現今魚皮衣只是作為一種文化遺存,被保存在了博物館裡;鄂倫春族的獸頭服飾也已絕跡……少數民族千百年積存下來的傳統服飾精華,在商品化、工業化的現代社會裡只需一兩年便可能「消失」。相對於北方,南方特別是雲南、貴州的少數民族服裝服飾則幸運些,原生態保持得較好,原創性「消失」的速度稍慢一點。

 專家和有識之士呼籲,無論是文化人舶來的「創新性」保護,還是當地政府的倡導性保護或發展,一定要遵從民族的原汁原味,民間的東西才最精彩。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蓮芝雲南報道

 不久前,跟隨到雲南玉溪參加雲南省第三屆少數民族服裝服飾節的專家組,記者與來自全國的專家一起探訪了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的兩個傣族村寨,不一樣的保護與發展方式讓相似的兩個村現狀相異。

古老技藝傳承乏人

數九,當中國大部分地方天寒地凍的時候,行走在滇中元江壩子卻如置身暖春。元江縣澧江鎮那路村,身穿一身黑色花腰傣老年服的白文珍老人,正在家裡一架老舊的織機上織布,「織機是祖輩傳下來的,到我手裡也不知傳了多少代了,包括織機上的經緯網都是上輩人的」, 白文珍佝僂著身體一邊舞弄著織機一邊說。白文珍手上正在織的是傣族婦女裝飾用的傣錦,她說,現在織一條傣錦需要10餘天,村裡人都是提前到她家裡訂購,所以她的傣錦沒有積存的。當問及家裡還有誰會織布時,65歲的白文珍連連搖頭說,現在的年輕人忙於生計,出去打工的多,沒人願意學了,村裡只有幾個和她年齡相仿的老年婦女在織布做衣服。

 僅從村舍看,那路村已看不出是一個傣族居多的少數民族雜居村了,只是從村寨裡舉行公共活動的地方和偶爾在村中走著的老人的著裝能辨出點傣味。

傣裝淪為旅業陪襯

 村中一條清幽的小河旁長滿了綠蔭的芒果樹,彎彎的鳳尾竹一直垂向水面,一名穿著傣裝的中年婦女說,要是夏天到那路村來,吃的、玩的就更多了。記者和這位婦女閒談中得知,她和另外6位婦女今天是來「出工」(工作)的,其中2位是漢族裝扮的。她們每個人都有各自分工不同的著裝。有活動和過節時,村裡就會把留在家的婦女組織起來穿上民族服裝,表演節目或是與客人拍照,村裡給一定補貼。仔細看幾位婦女的傣裝,即使是像記者這樣第一次到訪的外來者也判斷得出,她們的傣裝大部分是市場上出售的舞台裝。

 元江縣的相關負責人說,那路村因為交通方便,周邊植被茂盛,熱帶水果豐富,吸引了許多自駕車遊客。元江幾年前把那路村列為了花腰傣生態文化村建設,縣裡引導組織諸如春季的趕花街、夏季的芒果節等活動,把傣族青年男女相親的蒙面歌會也放到了活動裡,這兩年那路的鄉村遊成了元江旅遊的一個品牌。

相關新聞
原創最精彩 專家籲「減污」 (2011-03-20) (圖)
七彩織錦俏銷香江 (2011-03-20) (圖)
30年前嫁衣「風韻猶存」 (2011-03-20) (圖)
民族傳統服飾 本色日趨消亡 (2011-03-20) (圖)
多民族之鄉——元江 (2011-03-20)
周日專題:西安大遺址特區 (2011-03-13) (圖)
文化生態相協調 建「後城市化」城區 (2011-03-13) (圖)
護遺任重道遠 亟需國家扶持 (2011-03-13) (圖)
專家:應側重文化保護 有別經濟特區 (2011-03-13) (圖)
「特區」思路 從被動搶救到主動利用 (2011-03-13) (圖)
遺址區居民:冀開發帶動當地經濟 (2011-03-13) (圖)
「穿越時空」到周村 體驗夢幻古典婚 (2011-02-27) (圖)
新人樂脫俗 古城「小登科」 (2011-02-27) (圖)
中國魯商發源地 乾隆欽定「第一村」 (2011-02-27) (圖)
古老大街 (2011-02-27) (圖)
鳴鑼開市 (2011-02-27) (圖)
傳統民俗婚禮 (2011-02-27) (圖)
體驗民俗樂趣 (2011-02-27) (圖)
夫妻對拜 (2011-02-27) (圖)
年畫承傳 民俗文藝 後繼有人 (2011-02-2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周日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