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周日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周日專題:西安大遺址特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護遺與民生有機結合 帶動區域文化經濟發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熊曉芳 西安報道)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外國歷史學家在離別西安,即將踏上飛機的最後一刻,突然當著眾多國內外同行的面俯身深情的親吻了腳下的土地。正當眾人無比詫異之時,這位學者不無感慨地表示,西安的每一寸土地都寫滿了歷史,西安的每一方空氣都沁透著文化,西安的底蘊足以讓每一位歷史學者為之發狂。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13個王朝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據統計,目前西安僅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四大遺址總面積就達108平方公里。可以說,在西安,到處是古跡,遍地是遺址,秦磚漢瓦觸手可及,隋風唐韻舉目可見。

 然而,隨著13個王朝的興旺更迭,雖然古都雄風依然,但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與居民經濟生產活動的活躍,遺址保護與當地居民的矛盾尤為突出,大遺址保護甚至成為城市發展的瓶頸。在古跡遺址保護的基礎上,探索保護與居民生活改善相結合的方式,已成為西安這座城市的當務之急。

巧借特區理念 保育闖出新天

 「中國可以有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特區,為什麼不能有文化特區?」作為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長期致力於西安大遺址研究與保護工作的鄭育林博士(見圖),面對大量埋沒於田野、「淹沒」在居民區的古城市和宮殿遺址,不時發出這樣的疑問。

 在接受採訪時,這位文物局局長表示,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遺址保護不再只是單體古建築的保護,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國家給予特別的政策扶持,並採取特別的工作機制。

 2007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向全國政協會議提交了關於設立「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的提案。隨後,西安市就《西安大遺址保護與利用》進行專項研究,提出了大遺址保護特區的構想。它借鑒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等特區建設的成功經驗,採取特殊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對西安大遺址及周邊可開發的區域,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的模式。

 大遺址保護特區是完全不同於現在任何一種文物保護理念,是對文物遺址保護的全新再認識。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運用市場手段,通過市場機制對各種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吸納各方保護資金,吸引各種人才和領先技術,進行宣傳教育、科學研究、文化傳播、旅遊參觀等方面的活動,培育新的文化傳播體系,以此帶動區域文化經濟的發展。

科學統籌利用 兼顧百姓利益

 在闡述「大遺址特區」這個概念時,鄭育林表示,「大遺址特區」不同於以往的文物保護模式,在最大限度保護現存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基礎上,兼顧區內祖輩居住百姓的長遠利益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大遺址大空間的統籌保護科學利用。

 以漢長安城為例,有10個王朝曾以此作為帝都皇宮,歷史文化信息豐富。從目前的遺跡看,漢代城牆整體完整,50年來沒有發展大規模的工業,還只是原生態的鄉村,與快速發展西安城市經濟水平極不協調。據悉,漢長安城遺址僅城垣範圍內就涉及4個街道65個村,戶籍約6萬餘人。遺址區內隨意佔用、破壞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以「大遺址特區」的理念對漢長安城進行綜合保護,既包括文物本體和背景環境的保護,還涉及區域內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優化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則可實現文物保護、當地百姓長遠利益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完美結合。

相關新聞
周日專題:西安大遺址特區 (2011-03-13) (圖)
文化生態相協調 建「後城市化」城區 (2011-03-13) (圖)
護遺任重道遠 亟需國家扶持 (2011-03-13) (圖)
專家:應側重文化保護 有別經濟特區 (2011-03-13) (圖)
「特區」思路 從被動搶救到主動利用 (2011-03-13) (圖)
遺址區居民:冀開發帶動當地經濟 (2011-03-13) (圖)
「穿越時空」到周村 體驗夢幻古典婚 (2011-02-27) (圖)
新人樂脫俗 古城「小登科」 (2011-02-27) (圖)
中國魯商發源地 乾隆欽定「第一村」 (2011-02-27) (圖)
古老大街 (2011-02-27) (圖)
鳴鑼開市 (2011-02-27) (圖)
傳統民俗婚禮 (2011-02-27) (圖)
體驗民俗樂趣 (2011-02-27) (圖)
夫妻對拜 (2011-02-27) (圖)
年畫承傳 民俗文藝 後繼有人 (2011-02-20) (圖)
特色:古樸雅拙 簡明鮮艷 (2011-02-20) (圖)
年畫四工序 刻版最費神 (2011-02-20) (圖)
濰坊風箏 源出楊家埠 (2011-02-20)
水書象形文字「活化石」 (2011-02-13) (圖)
媲美甲骨文 專家憂失傳 (2011-02-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周日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