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兒童音樂劇《愛生事家庭》,通過講述通識科自三三四學制改革引發的一系列手忙腳亂。家長、學生都忙得不亦樂乎,更以「批判性思考」之名,對日常生活各個細節橫生批評。但究竟這樣武斷的處理是否就是真正的「批判性思考」?而一眾家長對三三四學制是真正理解,抑或過度反應?妙趣橫生的音樂劇所呈現的,不止是能令小朋友們產生共鳴的生活故事,更是能讓家長看後冷靜反思的教育議題——該如何傳達正確的「批判性思考」觀念給孩子們?給予新一代思考空間,是我們整日都掛在口邊的美好願望,但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家長們做出的「批判」示範又是否適宜?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主辦方提供
「這部劇發生在一個普通的三年D班中。」導演林英傑表示:「我一直想做生活化的題材,令觀眾產生共鳴。」本身便有家長身份的他相信,所有關係到孩子們的事情,其實都關乎家長。而許多家長對子女過分保護的思想,則導致了遇事反應過度及盲目批判。「有的家長對三三四的批判,完全出於自我立場,甚至是道聽途說。比如他們聽說學制改革後要加課,便想當然去推論出這樣會令小朋友們沒有假期。」
舞台變身家長研討會
林英傑認為,家長的判斷其實極易影響到孩子看問題的態度。故而,劇中設置了非常有特色的一幕——中場休息後,舞台轉場為家長研討會,邀請現場觀眾們作為家長,演員充當老師,真正去了解「三三四」是甚麼。「經過這樣的互動,家長們才真正明白該怎樣做批判性思考。」「批判」絕非單方面的批評,而是慢慢想、細緻地分層思考後,所產生之回應。
香港家長看問題普遍有反應過度之嫌,對「三三四」的態度亦是。林英傑指出:「家長們如果不能冷靜思考後做結論,一味過分反應,即使是好事,也會變成不好。」許多家長習慣於將孩子保護在「玻璃樽」中,代替他們思考,這恰恰是「批判性思考」希望改變的現狀。「應當鼓勵孩子們自主去進行分層思考,而這思考更要建基在客觀上,即有主見,又尊重事實。」
事實上,通識教育如果能注重啟發學生,社會現實中有太多議題已可供思考探討。「比如前不久,警隊維持遊行秩序導致誤傷8歲男童Joseph的事件,就可以鼓勵孩子們,從對立的兩方面分別去看待整件事。」充斥大量訊息的當下社會,在極大壓縮青少年的自主思考空間,而家長如果再以不當方式胡亂「批評」一通,則致使孩子們接收到的價值判斷更為混亂。
為孩子啟發思考
希望做出優質劇令家長和小朋友產生共鳴的林英傑,今次選擇這樣的題材,也傳達出了個人對「三三四」的看法:「我是贊成學制改革的,改革可以帶來更多思考的可能。」好的舞台劇也恰恰需要「愛思考的」優質觀眾。「舞台劇是在和整個媒介環境競爭。人們是否能在資訊雜陳的社會,有這種耐心與時間,加入到與舞台的互動之中?」思考的重要性便更凸顯為對藝術表現方式的包容力。
同時,音樂劇的排練時間是普通舞台劇的3倍以上,創作者在其中投入的精力也會更多。「音樂是小朋友最喜聞樂見的方式,對他們而言更易吸收。」在作品主題本身外,能令小朋友欣賞到一眾優秀的原唱歌曲和趣味的舞台表演,也都是一種有益啟迪。
《愛生事家庭》
時間︰3月25日至26日 晚上8時 3月27日 下午3時
地點︰新界北區大會堂演奏廳 查詢:2734 9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