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國基與其他部門同事一起在北京外交學院上課。
陳國基是港府派往駐京辦的「先頭部隊」,「1998年用的臨時辦公室已經在北京」,可是當年他的普通話能力屬「煲冬瓜」水平,因此駐京初期經常鬧笑話。陳國基憶述,當年想趁工餘學習普通話,有朋友就建議他不如報讀課程,既可了解國家,順便也學習普通話,一舉兩得,「(駐京前)有聽過人大、政協、國家體制、法律,但只知皮毛,於是報讀清華的國家法律課程」。
報名時,陳國基詢問清華工作人員每星期上幾晚課,「他說一星期一晚課,心想能夠應付」。誰知原來因為他的普通話不靈光,把話聽錯了,「是一星期有一晚不用上課﹗要上六晚課,只有星期日沒有課﹗」結果,陳國基駐京3年,過了3年駐京辦、清華大學兩邊走的緊張生活。
認識國家制度 建立人際網絡
當年陳國基是班中唯一「港區代表」,教授每堂都會向他發問,「 香港實行普通法,內地實行大陸法,討論內地、香港有何不同時,就一定會問我,所有人都認得我,想蹺課也不行﹗」陳國基笑說,班上沒有人懂廣東話,「要不就不說話」,他的「煲冬瓜」因此極速進步。他說,課程加深他對國家制度的認識,也建立人際網絡,「現時有法律問題,可即時致電法律系教授,有專家回答當然太好啦!」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佩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