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草地上跟蒙娜麗莎吃最後晚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在後物質年代的謬思

 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方少華,正在為香港觀眾呈獻一場名字有些深邃意味的個展——「在後物質年代的謬思」。這位出身書香世家、自幼習書法水墨,並通傳統中國書法水墨及古典西方油畫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以一種有意識的評判方式,展現出了對西方經典作品的全新解讀,這是方少華獨特的「變體畫系列」思維。我們看到,《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及《草地上的午餐》,被用作比興,以創出新作,傳達藝術家自己的藝術訊息,畫上如魔法的筆觸並貫通古典西方油畫技術及傳統中國書法,令人難以不為之醉心。方少華畫了30多年畫,卻仍保持著一份對藝術的無盡好奇。今次,便讓我們走近他的藝術世界,一探究竟。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破壞」經典

 這些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對經典西方名作的「破壞」。方少華稱之為重新演繹、改編與延伸,他將去年以來一批集中創作、以展現這種「破壞」之作品集中一處。破壞的工具,皆是最簡單常見的生活用品,包括一把小刀、一罐噴塗器、一支中國毛筆、一把手槍等。「那些經典名畫貌似很強大,但用生活中最細微的東西,卻可以傷害掉它們,比如直接潑灑、槍擊等。」

 當然不是真的「傷害」到原作,被「傷害」的都是一些較為粗糙的仿作,他希望觀眾們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仿作有多形似,故而創作了一些看起來不那麼精緻的仿製品,人們便會自然而然將視線投注在「用生活傷害藝術」這行為本身。我們看見如果一幅稀世寶物如《蒙娜麗莎》得不到珍惜和保護,就可以在瞬間被毀掉或塗污。

 這種行為的隱喻非常之巧妙——用物質傷害精神行為,這種轉換性令人心痛,卻又是我們正經歷著的現實。「當今的物質文明看似發達,但實際上在對我們造成諸多傷害,因而身為藝術家,有責任去以這種有意識的方式做出批判。」雖然方式刻意,卻十足調侃精神在其間,畫家的自我解釋是,以前看西方作品和現在的態度、觀感都已不同。

 「也許是現在已不覺得那些經典了不起。」方少華以這種超越時空的概念,融匯東西方之長,將美感破壞出對生活的思考。「在內地,連白菜都有添加劑,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美好,會令我們對人對己,失去信賴。」他的作品便是他社會責任感的投射,知音的觀眾如我們,自然會有深厚的體諒。

放輕鬆態度面對繪畫

 方少華的作品在內地也有很多同行欣賞,他們覺得他用的方式有意思、且有個人的獨特視角。但面對創作,他始終堅持以輕鬆態度去面對。所以我們會看到他的畫作上有一種純粹的可觀。他不拘泥過於古板、正統的藝術創作方式,作為畫家,語言遠沒有畫面能傳達自我,那麼令畫面呈現得令觀眾更能接受,也是藝術與普羅大眾對話的一種親切。

 雖然名義上是「破壞」,但卻有最真情實感的質樸觀察,我們如果認真體味這一系列作品,或許會明白其中的一些再創作、一些思考、一些堅守。輕鬆不是放鬆,正如真正嚴肅沉著的思考並不意味著要艱深難懂,不如讓我們走進他的畫作中,得出自我的獨到體味。

《在後物質年代的謬思》

時間:即日起至6月4日

地點:季豐軒(香港中環雪廠街20號地下)

查詢:2580 0058

相關新聞
草地上跟蒙娜麗莎吃最後晚餐 (圖)
創作對談:撕殺之神 英語上演 (圖)
編輯手記:北歐式「宅」風格 (圖)
編輯推介:浸大2011MFA畢業作品放映會 (圖)
名家推介:周光蓁:香港2011指揮家節「閻惠昌」 (圖)
展覽:「承傳與創造」
舞蹈:延邊歌舞團《千年阿里郎》
戲曲:中國戲曲節2011「上海京劇院」
音樂:喝采系列「馬勒室樂團」
布克獎得主菲利普.羅斯 50年筆耕不輟 書寫歷史與人性 (圖)
寂寞的異國文學 (圖)
書評:賽馬和跑狗——老上海特有的租界文化 (圖)
書介:布穀鳥的蛋是誰的 (圖)
書介:我是許涼涼 (圖)
書介: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 (圖)
書介:中醫體質美容 (圖)
書介:未來,你一定要知道的100個超級趨勢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謝謝你的善意 (圖)
翠袖乾坤:鏡頭下的美麗世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