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寂寞的異國文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精緻文學總是寂寞的,它們跟傳統和時代的對話是那麼的私密而且複雜,致使異國讀者必先主動跨越其中的語言與文化鴻溝,以及文藝認知習慣,否則就只能憑藉作品的「異國情調」(L,exotisme)來進入語境,就如一般外國讀者閱讀中國當代,以及海外華裔作家作品時所採取的態度一樣,其評價結果往往會跟華語讀者有很大的出入。

 菲利普˙羅斯在華文界也是個寂寞的名字,儘管他在歐美早就是一位公認的大師。事實上,羅思作品的筆法可謂親和,然而這些作品怎樣比一般的通俗作品更勝一籌?這卻是讀者的視野問題,作者與譯者皆無法代勞。以《美國牧歌》、《我嫁給了共產黨人》,和《人性的污穢》的「美國三部曲」為例,讀者若對美國文學的「美國夢」和「三部曲」書寫傳統缺乏認識,那就無法明白羅斯所希望闡述的深刻內容。以《美國牧歌》為例,當中的黎沃夫家族雖憑藉「美國夢」的信念發跡,可是到了第三代孫女梅樂,她雖屬於「美國夢」的既得利益者,卻莫名其妙地投身到恐怖襲擊,企圖用炸彈動搖「美國夢」的根本。這看似矛盾,實際上羅斯卻是藉此來回應美國60年代的動盪事件,並指出「夢」的不可靠。它可能僅僅是基於一些巧合事件而出現,因此亦能因另外的偶然事件而破滅。當然,除了時代主題外,主角「瑞典人」的形象以及黎沃夫家逐漸遠離普林斯街猶太區的居所,都指涉到羅斯這第三代猶太移民的個人記憶。

 因此羅斯作品內容之豐富,實非一般作品能媲美,但同時亦大概由於這原因,它們無法不被烙上寂寞的印記。 ■文:唐睿

相關新聞
草地上跟蒙娜麗莎吃最後晚餐 (圖)
創作對談:撕殺之神 英語上演 (圖)
編輯手記:北歐式「宅」風格 (圖)
編輯推介:浸大2011MFA畢業作品放映會 (圖)
名家推介:周光蓁:香港2011指揮家節「閻惠昌」 (圖)
展覽:「承傳與創造」
舞蹈:延邊歌舞團《千年阿里郎》
戲曲:中國戲曲節2011「上海京劇院」
音樂:喝采系列「馬勒室樂團」
布克獎得主菲利普.羅斯 50年筆耕不輟 書寫歷史與人性 (圖)
寂寞的異國文學 (圖)
書評:賽馬和跑狗——老上海特有的租界文化 (圖)
書介:布穀鳥的蛋是誰的 (圖)
書介:我是許涼涼 (圖)
書介: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 (圖)
書介:中醫體質美容 (圖)
書介:未來,你一定要知道的100個超級趨勢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謝謝你的善意 (圖)
翠袖乾坤:鏡頭下的美麗世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